国际经济格局的“均等化”进程及中国对策(下)
2011-04-1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段炳德


三、国际经济格局出现“均等化”发展趋势
  “均等化”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对上升,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均等化”是高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和人均收入差距逐渐收敛的过程,它是与两极化相对应的概念。在“均等化”进程中,国家间的经济实力逐渐拉近,世界经济格局更为扁平化和均衡化。“均等化”进程主要有以下判断指标:
  (1)经济总规模:在2008年的国际经济总规模中,美国占据23%左右,中国为7.2%,欧盟为31%,日本为8%。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和传统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差距的迅速缩小是“均等化”进程的例证。(2)人均国民收入:人均GDP的均等才是国际经济“均等化”的最重要的参考变量和最终发展目标。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国际经济的“均等化”取得重要进展。(3)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快速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发展水平作保障,经济与社会危机就在所难免。
  (一)“均等化”的推动力量是全球分工体系和新技术的发展
  全球分工体系促进了“均等化”进程的发生和发展。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提升,重要经济体顺利融入全球发展网络。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行全球化分工。人流、物流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体系得以充分利用中国、印度的人力资源,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矿物资源,美国、欧洲、日本的资本和先进的科技资源和管理、设计和创新能力,形成全球经济大循环的生产体系。解放了中国、印度的劳动生产力,大量提供就业岗位;资源发达国家收益丰厚,获得了发展改革所需的资金,如俄罗斯和巴西;发达国家分享位于产业链高端所带来的高附加值,以及低廉的商品价格。
  (二)国际社会具备足够的生产能力支撑国际经济的“均等化”进程
  足够的生产能力是国际经济“均等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创造文明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物质匮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生产能力不足。在目前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巴西、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国土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物质基础。中国、印度的丰富劳动力和完善的工业基础结合现代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手段,能够创造出足够的财富满足人们过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组织根据购买力平价所计算的GDP规模,到2015年,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迅速缩小,“金砖四国”全部进入国家经济规模世界前八。
  (三)“均等化”进程既不是不可逆进程,也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一方面,发达国家依然具有快速发展的潜力。发达国家拥有有利的发展条件,如完善的经济社会法律制度、发达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产业,这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且,发达国家不会甘心坐视自身影响力的逐渐削弱,会在现有全球治理框架之下,在环境、汇率甚至人权等方面抑制对手,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自身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种种先天不足,尚处于从体制、教育和文化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最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国际经济“均等化”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国际经济“均等化”虽然表现为发达经济体地位的相对下降、新兴市场经济体地位的相对上升,但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全球各国的总体福利得到提升的进程。国际成员的共同富裕比两极分化的国际经济格局更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文明促进与和谐交流,有利于和谐世界的建设。
  四、“均等化”进程中的中国对策
  (一)汲取发展中国家的“拉美化”教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问题多发阶段,这既是转型社会的必经阶段,也有法制不够完善、制度缺失带来的公共治理困境。要注重处理好几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避免各种社会危机的发生。培育中产阶层,保护中等收入者的利益,使之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采取一定措施,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防范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改革的行为,规避“权贵资本主义”现象的发生和蔓延,维护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机制和政府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把握。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吸引民众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当中。
  三是处理好工业化和“三农”发展的关系。结合城镇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向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继续实行农业经营的税费优惠政策。促进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农业经营的劳动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四是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对内发展的关系。扩大内需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相结合,占领国际分工链条的产业链高端,加快中国制造中知名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快由低端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延伸。建设多层次产业体系,维护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二)继续学习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并预防“日本化”问题
  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先进科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继续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与借鉴,吸收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汲取制度建设不力的教训。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在较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保持有理、有利、有节以及谦逊的态度,是与西方打交道中必要的方式。
  汲取“日本化”问题教训,避免在经济发展中过于强调政府对产业政策的作用;避免过于依赖模仿和引进,要重视创新发展;预防工资刚性和福利制度刚性问题制约经济的活力;要防范产业空心化问题;注意公共债务管理,预防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导致政府政策转换余地缩小;保护和维持制造业的竞争力,使之能够稳定吸纳大量就业人口。
  (三)在国际经济的“均等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拥有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庞大的国防体系和稳定的政治制度。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积累可观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在参与国际事务方面,应该努力在各个多边组织和双边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融入现有的国际经济治理框架。关贸总协定和WTO组织在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和促进作用。IMF组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在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正致力于提高新兴市场国家份额和话语权。这些全球治理的制度性框架应该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新开辟的国际经济磋商机制内发挥作用。G20会议以其更为广泛的代表性,正成为新的全球治理框架中的重要组织。在这个框架之内新兴市场国家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加强文化理念的沟通。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伴随着和谐的国际价值观,在国际交往中注意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宣传自身优秀文化,吸纳国外重要文明成果。建立起和谐的国际经济意识形态,维护国际主流价值观和商业文明。

国际经济时报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