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币与企业相携“走出去”
2012-06-29

 

融资是企业的生命线。海外融资问题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如何融资则决定海外中资企业的生存空间、竞争能力、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

通行的融资方式

    融资,即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与授予资金和监管资金相辅相成。一般来说,融资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合作共生关系──企业借款,偿还本金,支付利息;银行贷 款,本息之外,收取手续费和管理费。同一笔资金,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最终赚取利润或损失收益的。

    当然,融资也可以表现为企业和市场信用(或技术)契约关系。意思就是,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市场声望,或具备足够的成长潜力,同时需要巨额资金,则可以通 过首次募股,以至再次募股、增发、扩股等后续融资手段,获得保证企业发展必需的资金。

    但是,金融市场不仅门槛较高、充满博弈,而且复杂多变、充满风险。企业介入金融市场,在享受金融市场的便利的同时,必须准备承受金融市场波动和动荡带来的 风险,这种连带风险已经远远超出了企业经营的自身环境,尤其是那些企业难以掌控的严重动荡和无法驾驭的市场风险

    利弊杂陈,不得不慎。况且,有能力、有机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企业,毕竟属于有限行业、有限领域、有限企业的优质选手,真正是凤毛麟角。而如同汪洋大海般 的各类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行是通过银行融资、相互融资、风险融资,以及五花八门的拆借得以实现的。其中,银行贷款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融资方式,大多数情 况下,也是最可行、最持久的融资方式。

    银行可以提供的服务多种多样,不过仅就融资而言,通常的融资工具,或曰融资方式,主要是直接融资,即贷款,以及间接融资,即担保。这两种融资方式又可根据 用途,各自划分为多个品种。

    以贷款为例。企业所需的贷款通常有流动资金融资和贸易融资,以及个别企业个别情况下的项目融资。同理,按照贷款期限、贷款方式、使用方式、避险方式乃至不 同币别,同一项贷款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比如流动资金融资,顾名思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需求的资金,高效实用,周转性强。根据贷款期限,可分为一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一年至三 年期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根据贷款方式,可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其中担保贷款又分保证、抵押质押等形式;根据使用方式,可分为逐笔申请、逐笔审贷的 短期周转贷款,以及在银行规定时间及限额内随借、随用、随还的短期循环贷款。

    贸易活动所接触的融资基本上是贸易融资,亦即对进口合同的融资,称为进口融资;针对出口合同的融资,称为出口融资,具体又可划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

    项目活动,既有并购和新设项目,这类银行融资,俗称投资,但实际上是银行贷款,而非金融学意义上的投资;又有专业化程度极高、适用于超大项目、严格的投资 学意义上的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活动。其融资方式,有银行承兑、银行信 用证、委托贷款、贷款担保、直存款、直通款、对冲资金等,融资手段有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 经营-移交)、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移交—经营—移交)、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等。其中,BOT除了普通模式,还有20多种演化模式。

    总之,融资方式,种类繁多,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不胜其烦。

 

可行的融资渠道

 

    还是言归正传。鉴于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海外中资企业融资,因此,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这里所说的融资,都是当今流行的国际通行做法。

 

    与此同时,中资企业在“走出去”之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得到融资,以便进一步自我壮大、拓展市场、扩大规模、争胜对手。另一方面,从 融资来源讲,不论何种类型、何种行业的中资企业,它们要么由中国的母公司直接出资或代为融资,要么是由向外资银行或中国银行借贷,要么是由某个基金或多边 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可行的融资渠道,不外就是这么三种。

 

    如上所述,绝大多数企业,哪怕是已经身居海外的中资企业的融资需求,说到底,主要还是依靠中资银行以不同方式的贷款加以支持的。换言之,国内外中资金融机 构,中短期内主要是国内的中资银行(包括广大的商业银行,但相当时期内执牛耳的还是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担保,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出口保险,依然 是海外中资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这样一来,融资币种就始终是一个摆脱不掉的问题。对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说,最方便的,从而对规避汇率风险最安全的,一定非人民币莫属。

 

    事实上,融资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资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往往就需要融资。这个阶段,为了拿到海外项目,通常需要国际竞标,而竞标的基础条件之 一,就是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伙伴银行,取得伙伴银行的投标保函和履约保函。对于企业而言,投标保函和履约保函相当于企业混迹世界商业江湖的介绍信和通行证, 企业可据此文件,结合自己的业务特长,争得项目在手,从而在海外市场获得立足点。对于银行来说,出具投标保函和履约保函,意味着银行用自己的信誉为企业担 保,这种担保本身就是或有负债:其一,企业如愿获得项目,按照商务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顺利实施项目,那么,银行坐守保费即可;其二,企业虽然获得项目,但 无法正常履约,或出现严重违约,那么,银行往往要履行第一偿付责任,代企业垫款甚至赔款。一旦发生第二种情况,银行就出现赔付,担保就变成了事实上的贷 款。

 

    当项目在握的时候,实施项目无疑就立刻需要银行融资,除非企业不得已而使用自有资金。如果属于制造业、采掘业、能源、交通等中国的直接投资,就更得使用银 行融资,特别是中资银行的融资。一个项目的设备采购部分,可由中国供货,也可由第三国供货,海外中资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由中国供货,除非第三国或其他供应 商能够用更加物美价廉的货物进行替代。设备采购就可以使用人民币计价,并以人民币结算。项目的当地费用部分,如员工工资、生活和生产费用以及当地配套设 施,通常以驻在国货币计价,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关键货币甚至人民币计价,并同样以人民币结算。

 

    如果是中国政府的海外开发投资,即援助项目,那么,人民币在贷款的确立、放款、还本付息各个阶段,更加畅通无阻。至少在贸易领域是如此。

 

    业已实现海外立足的中资企业,如果打算在驻在国或别国承包项目,依然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面的做法。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在某些特殊国家和地区,人民币需要取代其他货币成为计价和结算货币。比如伊朗,既是中国十分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又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 国,但它多年来一直遭受美国日甚一日的单边制裁、欧盟国家的多边制裁、联合国安理会的国际制裁。这种情况下,需要只有中国和伊朗政府达成双边协议,下决心 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树立人民币的国际化认知和市场信誉。

 

    但在目前的国际安全和国际货币结构下,这涉及到巨大的地缘政治角力。美国将毫不留情地利用其货币权力,对内继续推行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用“水漫金山” 般的“量化宽松”即零利率来刺激生产、消费和就业,这是赤裸裸地输出通货膨胀,在客观上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构成了“货币战”;对外,利用煞有介事的 “核问题”要挟和封锁伊朗,将伊朗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导致伊朗的国际经济活动出现严重扭曲和萎缩。

 

美国虽然滥用发行全球主要货币而享有的过度特权,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仍将延续,而且尚未看到取代以美元为基础的灵活的现行模式的明确选项,美元依然是霸 权货币。

 

人民币融资:长盛不衰的源头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点也许无可争议,即现存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过渡期,虽然它将经历长期变化,但全球经济中正在发生的有利于新兴大国的权力平衡的改变同 样体现在货币事务上。世界经济力量的重心转向亚洲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相应地,世界在今后几年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全球震动──全球市场上全新的 力量对比。

 

    放眼长远,中国有幸处于这一变化的中心地带,并且自2008年9月美欧金融危机以来一直是全球增长的引擎。中国的经济模式也处于变化之中:经济活力不再单 纯依靠出口生产成本低的产品支撑,而是冀望于扩大国内市场,且政府和企业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在这条路上出现尽头的时候,这种转型带来的崛起会使得中国 获得无法估量的财富。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集中精力投入这场对抗游戏,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在中期内,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充其量只会集中于贸易领域而不是金融领域,但这个态 势将赋予中国宝贵的动能:有利于在美国的攻击面前保护自己,有利于改善自己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加经济政策的自由行动空间。

 

    我们相信,中国手中的3万多亿美元国际储备是一种能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战略武器,它也应当成为今后10年的重大投资议题。即便需要耐力,但中国成为最大国 际投资者之一的潜力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有趣的是,如果中国向亚、非、拉、欧等地投入这些美元储备,美元的力量反而会得到加强。而在大量投入人民币的情况发生之前,中国必须解决人民币的内部问 题。这是很矛盾的,因为无论从经济分量还是从合法性的角度来说,人民币只有在咬紧美元的缠斗中,才更有能力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与美 国抗衡。

 

    展望未来,只有将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海外中资企业才能找到不竭动力和活水之源。

 

银率网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