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副研究员 张茉楠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显著上升,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长期顽疾。我国曾出现过两次“产能过剩”,分别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后,但与前两次“产能过剩”不同的是,本轮“产能过剩” 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到2009年,“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并非中国独有。1948年4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美国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不仅促进了西欧联合,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笫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及时消化了美国的过剩产能,锁定了欧洲的后续采购方向。
上世纪60~70年代,为了缓解国内制造业的过剩产能,日本通过有比较劣势产业部门向海外的渐次外移,不仅形成了母国与投资国之间垂直分工,带动本国技术和设备出口,而且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使其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全球看,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别巨大, 某些行业的产能在一国可能显著过剩,但从某一国际区域来看并不过剩。比如,我国20 09年产磷肥1386万吨,过剩无疑,但由于越南、菲律宾等国缺乏磷矿资源,而中国出口又存在成本优势,若将中国及东南亚、南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磷肥产能并无过剩。
如果从上述视野来审视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就能够将我们目前认定的产能过剩行业进一步细分,并能更客观、科学地寻求解决产能过剩的新途径。首先,对于纺织、鞋帽等传统过剩行业,可以通过“走出去”在其他国家生产、当地销售或出口产品,绕过相关国家的贸易壁垒;其次,加快汽车业等行业的过剩产能输出,加快占领非洲、亚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第三,在产能过剩的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新兴行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追赶型”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集聚地的反向技术外溢,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从时间周期看,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缓解。因此,积极主动地创造外需,加快中国产业资本“走出去”, 积极推进“产能输出”战略,不仅可以缓解内部供需矛盾,也必将为中国的全球化发展带来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