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特点.问题.对策
2012-10-29

 

    桑百川 郑伟 刘洋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提速,我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但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还存在着投资目标欠清晰、投资结构待优化、投资效益不高、缺乏企业间有机协调等诸多问题。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特点

    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对外投资一度大幅减少。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逆势上扬”,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1.  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出量大幅减少。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为1.12万亿美元,仅比2009年的1.11万亿美元增长0.7%。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达688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较2001年的69亿美元增长近十倍。同时,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强国,上升到世界第五位。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虽然增长速度低,但继续保持在高位,总额约680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截至2011年,中国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境外企业已经有18000多家,在外人员约120万人。

    2.跨国并购渐成海外投资重要方式

    从投资方式角度来看,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2011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2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37%。

    获取海外先进技术、营销网络,开发资源能源,已经成为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重点。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2005—2010年,中国油气企业已完成交易46宗,总额达444亿美元;2009年中国矿产企业达成33宗并购交易,价值高达92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公司以17.88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2011年中化集团通过香港子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Peregrino油田40%股权是我国企业最大的境外收购项目;2012年伊始,山东重工斥资3.74亿欧元斩获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世界著名混凝土设备商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国家电网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中国企业抓住欧债危机契机,在欧洲的并购快速发展。

    3.国有企业是主体,民营企业开始提速

    从投资主体角度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存在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专门实行跨国经营的外贸公司,例如中国材料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等;第二,大型国有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例如中钢集团、中煤集团、中石油等;第三,大型国有建筑类企业集团,例如中铁十六局集团,中国建设总公司等;第四,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例如中国金融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第五,市场领先的民营企业,例如吉利汽车、三一重工等。目前,国有企业仍然为海外投资主体,占海外投资总额的75%以上,但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明显提速。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外投资目标欠清晰

    从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看,无非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成本寻求型,二是市场寻求型,三是要素(资源)寻求型,四是技术寻求型;五是政策寻求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有的动机明确,但也有些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不清晰,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存在随机性,缺乏科学论证。一些企业不熟悉国际投资方面的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相关信息服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对当地的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境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考虑不周全,实现对外投资目标的路径不清楚,结果往往造成投资失败。

    2.对外投资整体效益不高

    从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即一国对外投资流量占世界对外投资流量的份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投资的绩效还处于低位。一般而言, 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越高。如果某国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2011年中国商务统计年鉴计算,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OND指数为1.11,发展中经济体为0.72,我国为0.69。我国的对外投资绩效指数在全球排名比较靠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较低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表明中国的海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这与中国企业处于全球分工产业价值链低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创新力及管理经验、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密切的关系。

    3.对外投资的主体、产业及区域结构不尽合理

    首先,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比重偏低。目前,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虽然已呈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开始提速,但国有企业仍占绝对优势地位,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投资易引发政治猜忌,对外投资摩擦增加,另一方面则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所占比重很小,民营企业自身小、快、灵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主要集中在煤、铁、有色金属、石油等能源资源类产业,以及中国已经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开始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较少。

    第三,对外投资的区域过于集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遍布世界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亚洲占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70%以上,仅香港一个地区就占存量的六成,占亚洲投资存量的90%以上。拉丁美洲位居第二,而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存量中,90%左右又集中在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4.企业间的合作亟待加强

    在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或并购并且不同企业的投资目标一致时,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往往各自为战,互相猜忌,把国内竞争的做法引入到对外投资,自相竞争,使东道国或东道国企业借机提高报价,我国企业不得不接受更加苛刻的条件和要价,支付高昂投资成本,导致肥水外流,对外投资整体效益下降。

    5.企业海外投资管理水平低

    我国企业在大型投资管理、大型投资资本运作方面都缺乏经验相关经验,既缺乏整体的企业模式运营经验,又缺乏掌握这些经验的人才。我国企业现有的海外投资,多数不是由于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需,而是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翻版。这直接导致了海外投资企业在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时,却按本土化的模式进行管理。企业产权关系模糊,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机制未能与当地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国际经贸惯例接轨,存在管理上“水土不服”、对市场反应滞后等现象。另外,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对当地的投资环境、政府效能、税收政策、劳工保护、工会谈判、国有化风险、外资政策、文化背景、消费特点等各方面都缺乏细致的了解,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6.政府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但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政府在提供法律保护、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以及税收、融资、信息和咨询服务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还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对外投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不明确,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对海外经营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对企业海外投资缺乏必要的保护制度,使得企业无法抵御投资国较大政治风险等。

    三、推进企业“走出去”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做好投资前期工作,明确投资目标

    企业海外投资合作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为走出去而走出去,就会失去其自身价值,甚至为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应首先立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明确哪些国家的哪些行业可以为我所用,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并据此确定投资方向和目标。

    确定海外投资目标后,应充分分析自身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产能、海外市场容量、后续资金支持等硬件条件,避免出现“前期没想到,后期办不到”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宗教、信仰、政策、制度、法律等软件条件,充分评估国际政治风险,避免因文化冲突和制度冲突而影响海外投资企业运行。

    2.优化投资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一,重点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华为、奇瑞、吉利、海尔、腾讯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政府应顺应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增速的势头,从外交、金融及政策上向民营企业倾斜,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军海外市场,进一步促进海外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二,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合作。鉴于我国“二元经济”发展中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已经具备较高的国际竞争力,拥有国际投资能力和国际合作潜力,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实现与外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紧密合作。

    第三,重点扶持企业对欧洲进行投资合作。2009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波及欧洲多个国家,欧洲许多国家企业资金链紧张,资产价格下跌至低位,对国外投资并购的安全审查、垄断审查放宽,我国应鼓励企业加大对欧洲的机械、汽车、造船、新能源材料、环保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在帮助欧洲走出困境的同时,推动企业“走出去”,获取更先进的技术、研发和营销体系。

    3.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外投资合作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匮乏是提高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注意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注重培养国际化管理队伍,储备人力资源,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招聘等多种形式,培养通晓国际惯例及熟悉国外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4.加强国内企业间的合作,形成对外投资协同效应

    国内企业经济性质不同,既有国有独资企业,也有国有控股、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及其他类型的股份制企业,也有个体企业、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不同性质企业的经济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同类性质企业的利益也不同。但面对国际市场,各类企业只有加强合作,尤其是企业家之间的精诚合作,寻求利益共同点,相互协调,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才能产生最大的对外投资效益,维护国家及企业的共同利益,实现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

    5.完善法律法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配套服务

    首先,政府应在对外投资保护、政策引导、税收、融资、保障制度、信息和咨询服务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服务,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及时提供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协调国际关系。其次,政府应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国别地区规划和产业规划等,规划应注意时效性,引导企业选取政局稳定、投资合作环境好、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双边有一定经贸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对外投资合作的重点市场。再次,加快在对外投资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及时掌握境外企业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加强对境外投资效果的检测和评估。最后,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提高非政府组织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能力。

                                               (《国际工程咨询》)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