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走出去"松绑 便利化是趋势 应有必要把关
2013-03-21

 

 

 

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已有十年。十年中,“走出去”的一些企业经过历练,提高了国际化竞争水平,离全球跨国公司的距离越来越近,也有一些企业折戟沉沙、铩羽而归。

 

  目前,面对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有意愿“走出去”的企业多呼吁审批制度改革。

 

  便利化是趋势

 

  以并购而风生水起的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吉利非常无奈地面对这种复杂的审批程序。

 

  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由于审批程序延迟交割,多支付了几千万欧元。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对国际商报记者说:“企业确实对现有的投资管理体制有意见,他们觉得政府又不承担企业‘走出去’的责任,审批什么呢?”

 

  陈健说,这是一个体制问题,投资便利化是迟早的事。

 

  他认为,改革开放30年,第一次里程碑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第二次是以中国入世为标志,主要解决了货物贸易对外开放的问题,而下一步开放的重点就是投资便利化。

 

  陈健介绍道,目前的投资管理一般是关于投向和投量的管理。目前国内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投向、投量可以由市场决定,政府只管创造环境;另一种观点就是政府审批管理。

 

  “中国的投资体制一直没有作出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对外投资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投资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采取项目审批制。”陈健说,“目前政府正在推进投资便利化,国务院已经不再审批这些对外投资项目。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也提到除个别项目之外,要下放投资权。投资便利化是必然趋势。”

 

  应有必要把关

 

  陈健认为,政府“把关”还是有必要的。

 

  目前,对外投资包括境外投资合作和项目合作。通常情况下投资合作项目三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审核。“你得让我知道你在哪里,我好保护你。”陈健说。

 

  另一个作用是防止热钱外流。企业拿到投资审批证书之后,外汇管理局就会放行。“我们得让使馆看一下企业在当地是否有直接投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帮外汇局把一下关是有必要的。”陈健说,但审核必须要快、要便利化,要逐步走向登记制,政府只负责审核企业是不是有实际投资和直接投资。

 

  关于对美投资,陈健说在美投资通过的项目还是比较多的,不被批准的项目只占总体的0.6%,微乎其微。“美国的投资审批是有歧视,但也有中国企业不熟悉美国的投资环境和规定的成分。比如美国对绿地投资不审批,只对股权投资作审批。”陈健建议,一些赴美投资企业需要弄清楚投资规则。

 

目前,商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筹建海外合作基金,陈健说最快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海外合作基金不是用于补贴,而是用于投资。”陈健说,基金不动用外汇,跟财政没关系,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一定比例的人民币做先期撬动资金,主要以吸引企业入资为主。至于银行提供的资金比例以及企业准入条件,陈健说具体办法还在商讨中。

(《国际商报》)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