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江门金羚集团公司董事长潘皓炫已经有了“走出去”的打算。公司发展到今天,已具备年产160万台洗衣机、50万台空调器、30万台LCD显示器和电视机以及100万台电机的能力,国际化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
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潘皓炫表达了他的忧虑:“首先是对当地的法律不熟悉;其次是获得生产要素的风险,比如有些国家只允许投资者租用土地而非购买土地,投资政策可能会出现变化,当地劳动力成本可能上涨;再次是政治风险,比如战乱等。所以企业‘走出去’要慎重。”
潘皓炫的话道出了不少“出海”的企业的心声。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风浪”,企业掌舵者们不得不在机遇与挑战、战略与时机之间考量。
被人钻空子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飞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朱国平已经有20年“走出去”的经验。20年前,江苏飞达集团在德国建立工厂。“之所以选在德国是因为德国的法制比较健全,又是我们主要的销售市场。”朱国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朱国平认为,企业必须要考虑中国与投资地文化、法律及信用市场的差异。“并购前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那家企业会转给你?你去了之后能不能适应人家的法律和人情世故?”朱国平说,“刚去的时候,德国人就利用我们对当地法律、文化环境的不熟悉,钻了不少空子,我们也交了‘学费’。”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国贸集团董事长王挺革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民营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投资地的法律政策和语言不熟悉,“走出去还需谨慎”。“政府应积极推动实施国家品牌战略,完善与市场经济规则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出台一系列扶持细则,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品牌大胆‘走出去’、‘走上去’,开拓国际市场。”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建议。
辞退工人成本大
用工问题也是代表们反复提及的一个难点。
潘皓炫表示,辞退国外员工的成本很高,因为国外工会的实力很强。
高德康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说:“刚开始‘走出去’肯定是赚不到钱的,但如果不走这一步,品牌就无法实现国际化,产品也就不会被世界知晓。”
潘皓炫建议:“零部件可以一部分在海外组装,避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海外,这样可以控制风险。毕竟我们身后没有强大的财力做后盾。”
枪林弹雨中施工
在一些有援外工程项目的企业看来,疾病和战乱带来的威胁更可怕。“2004年我们在柬埔寨建7号路公路,挖出了8吨多的炸弹和地雷。由于没有清洁的水源,几名员工得了疟疾,反复了四五次。”上海建工集团柬埔寨项目经理部副总经理潘文龙说。
据潘文龙介绍,在泰国与柬埔寨局势紧张的时候,炸弹就在施工工地旁落下,他们经常需要从坦克旁边经过。“当时我们很害怕,担心推土机和挖掘机被泰方误认为是坦克,所以我们在施工工地上悬挂了中国国旗。”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弘也有同样的经历。“在柬埔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登革热和疟疾。我们在修76号和57号路时,遭遇到很多地雷。2008年11月~12月,发生了三次反坦克雷爆炸,损失两台挖掘机;2009年1月8日发生一起爆炸,给当地运输车辆造成损害,司机3死6伤。”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