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在非洲艰难前行
2013-03-22

     在非洲大陆的基础工程建设领域,如丛林般的脚手架上,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已逐渐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作为技术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有效保证. 

  从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埃塞俄比亚铁路、到乍得城市饮用水供水网改建工程、几内亚房建工程、刚果(金)首都机场建设……几乎每个非洲国家都能找到中资企业修的路、建的港、铺的桥。在非洲53个国家的热土上,活跃着10多万中国承包工程劳务人员的身影。据统计,在2011年新签合同额就已经达400多亿美元。然而,随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的逐年扩大,输出劳力已非上上之选。“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交通建设标准规范外文版”于去年3月正式对海外发布,该标准规范实施一年以来,为提高中国交通国际影响力、助推中国交通建设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劳务输出非长久之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非洲地区曾经的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失去。”我国驻埃及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马建春告诉本报记者。而在东非的肯尼亚则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造就亿万富翁的最后一个机会就是非洲地产业。”北京建工集团海外项目部总工辛海京则从非洲发展的角度告诉记者:“非洲的市场很大,非洲国家只要想发展,就必须修桥铺路搞基建。”纵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以劳务输出为主,提供的是廉价劳动力,谈不上经济附加值;上世纪9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的施工总承包为主,以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经济附加值仍然很低;新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显现,自主承建项目逐年增加。2011年,非洲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

 

  目前,在埃及的房建项目的承包工程中,我国劳务工人的最低工资水平收都在5000元以上,通过加班后取得的收入更高,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在逐步失去,以往靠延长工作时间取得的工期优势已很难消除由于工人工资水平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在与当地一些企业的竞争中竞争力也明显不足。“劳务输出中,外派劳务人员恶意维权、过度维权的事件在国外频繁发生,对国家形象和公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副总经理张保中指出劳务输出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中国公司在非洲开展业务都能严格执行国内的劳动法。但由于外派劳务对国外的工资待遇抱有更高的期望,恶意维权的情况频繁发生。国内相关部门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基本上采取了“一刀切”,即外派公司负全部责任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恶意维权的行为。

 

  张保中认为,此现象不仅仅降低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竞争力,长期发展下去,对我国的劳务出口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端设计推动“标准”输出

 

  “我们不得不看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不好。”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助理兼工程部主任辛修明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登记在册具有对外承包资质的中国企业超过3000家,且同质化严重。建议中国工程企业多向高端发展,不仅局限在施工上,也要参与设计。”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用谁的标准”和“谁主导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一个非洲国家要建设一个项目,参与设计的都是美国企业,该项目一般会采用美国标准,美国便占得先机。那么,即使中国企业在施工招标中成功中标,项目的资金、技术、材料、人员、施工均由中国企业完成,但仍需要执行美国标准,中国企业无法更改。如此,中国企业处于受人牵制的被动局面,技术效应和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相反,如果中国企业参与设计竞标并成功中标,那么,中国标准便可以在工程实施中得到应用。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掌握技术标准就意味着控制了国际竞争的主导权,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发达国家正是凭借其主导的标准体系,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目前,在非洲的大部分工程项目的现场监理一般由欧美公司担当。”张保中介绍说,在项目执行过程当中,很多中国公司由于和监理关系处理不当,使项目的执行变得尤为艰难。

 

  张保中提出:“只有中国设计监理公司"走出去"了,才能为广大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据辛修明介绍,目前,仅有少量的中国大型工程企业参与设计招标,成功案例还很难列举。

 

  “不断推动我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向高端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争取推动我们的企业通过参与区域规划、勘察和设计来获得项目。”马建春参赞提出观点。

 

  他解释说,特别是在规划设计方面,重要性不仅仅是获得项目,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规划和设计主导项目的方向和模式,从而把我们的标准推向这一地区,并争取最终能推向国际市场。华为、中兴公司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工程企业要积极培养队伍、深入研究地区情况,争取尽快能够实现这一转变。

 

“要客观看待产生的新问题,同时,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一些西方国家的标准也是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马建春参赞建议道。

“中国标准”立足非洲还需时日

  北京建工集团海外项目部总工辛海京告诉记者:“未来我们不仅要修路,还要经营高速公路。不仅要建电站,还要运营电站。”孙立强说,中资企业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公路、铁路、港口等工程,线上线下可以采用中国的技术、规范,带动机车和电信类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快设计、咨询等业务“走出去”,真正“一举多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资企业在海外承包工程,大多沿用的还是国内施工标准,而“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常常出现不兼容的情况。虽然中资企业的很多参数都是经验数值,用了许多年,很保险,但这样的经验数值有时很难说服业主。“中国标准”在非洲站稳,还会把国内的设计产业、咨询产业带出来。中地海外集团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尼日利亚的施工企业中,配套建材主要由印度企业控制,施工监理公司大都来自欧洲。中国企业要想更多走出来,“标准”是不得不迈过的门槛。记者了解到,商务部已着手将中国的规范翻译成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但这个过程比想象得更难。在非洲,某些新项目中,中方和非方就采用什么标准足足谈了一年。辛海京表示,非洲曾是法国殖民地的国家大多沿用法国标准,曾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大多沿用英国标准,“中国标准”要真正在非洲立足,必须通过一个个大项目的不断积累,反复考证,乐观估计至少需要5年时间。

  非洲国家大部分工业化水平低,极缺技术工人。为实现国家发展,部分非洲国家提出了“2030愿景”,希望在2030年能达到初步工业化。中航国际2010年开始承包肯尼亚高教项目,为肯高等院校升级改造实验设备和培训中心。该项目仅在肯尼亚工程学院的一家培训中心,每年就能培养3000多人。据中航国际东非总代表司炎轩介绍,培养出的技工都很熟悉中国设备,这将在肯尼亚工业化的过程中带动“中国制造”的出口。一位曾经在商务部培训中心参加过培训的肯尼亚官员告诉记者:“西方国家的设备更偏重科研,不适合扩大生产,而中国机床和背后的中国工业化模式更适合肯尼亚效仿。”看得出,能为“中国标准”在非洲助一臂之力的,除了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要有具备不可替代性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

 

(《国际商报》)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