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德国样本
2013-05-04

    近年来,中国对德国投资增长迅猛,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近日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三家中资企业,同德国各界人士广泛交谈,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合作”和“共赢”。中资企业为什么能得到德方的认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迎接挑战?

  北一机床

  让“机床业的奔驰”跑起来

  “一家有90多年历史的德国传统制造业工厂,其管理层和工人都认为,当前是他们事业最辉煌的时刻。”

  “现在我们迎来了事业最成功的一个时期。”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以下简称科堡公司)首席执行官贝克兴奋地对记者说。

  科堡公司成立于1919年,生产高精度重型机床。“1986年公司出售给美国英格索尔财团。”说起公司的往事,贝克的脸色就阴沉了下来:“科堡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2004年英格索尔破产,科堡公司被德国赫克力斯公司收购。但赫克力斯家族不满意科堡公司的利润率,再次将其出售。2005年,北一机床全资收购了科堡公司。”

  “之前无论在哪个老板手下,科堡公司都缺乏一个明晰的发展战略,我们管理层和员工对公司前途也没有发言权,士气低落。直到北一机床的到来。”贝克介绍,北一机床与科堡公司的渊源很长,“从1980年北一机床代购科堡生产的机床开始,双方就有了广泛交往,彼此建立了信任关系”。

  经过北一机床6年的苦心经营,2011年科堡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翻了两番以上。贝克说,公司员工已增加到800多名,过去几年公司股东投入的技术改造金额达5亿元人民币,而且还协助母公司收购了意大利的C.B法拉利公司。贝克说,取得成功的经验,是公司拥有了一幅稳定的、清晰的发展蓝图。“母公司给了我们很大自主权,我们将抓住现在的机遇,壮大自己的事业,回报股东”。

  科堡市长诺贝特·卡斯特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科堡在重型机床行业的地位,如同汽车行业的梅赛德斯—奔驰。它的经验表明,中国的投资并购是成功的,给德国和中国带来了双赢。

  记者问,德国一些媒体称,普通德国人对中国投资和并购存在疑虑,担心技术被拿走、工作岗位丢失。卡斯特纳大手一摆:“只要你翻翻科堡本地的报纸,就会发现,我们非常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德国一些所谓的全国性媒体,它们的报道都浮在表面。”

  北一机床董事长王旭强调,一家有90多年历史的德国传统制造业工厂,其管理层和工人都认同当前是他们事业最辉煌的时刻,而这都是在中国股东收购后实现的,“这让我们引以为骄傲”。

  王旭表示,收购科堡公司他们更看重的是技术协同、资源共享、品牌影响力等无形资产给北一机床带来的研发与生产水平的提升。平心而论,中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制造强国,同德国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强国还有不小差距。收购为北一机床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科堡这几年成功的运行也推动了北一机床不断厘清和完善国际化战略,即通过充分整合与利用境内外先进技术和制造能力,借助遍布全球的市场网络,实现北一机床“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床制造与服务供应商”的愿景。

  纷美包装

  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在国外做生意,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企业形象好,做生意才容易。具体说,就是要以最严格的生产标准和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从柏林驱车往南两个小时,从14号高速上就看到了“纷美包装”绿色的厂房。公司人员介绍说,绿色代表了他们的“绿色生产”,所用纸张都来自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证森林。此外,厂房大量使用屋顶天窗进行自然采光,生产线产生的热能和下雨天带来的雨水都得到回收利用。为什么要这么重视环保举措?纷美包装董事长洪钢说,这既能节约成本,提高工厂竞争力,而且也是回击环保非贸易壁垒的需要。

  纷美包装成立于2003年,主营液体食品的无菌包装。去年6月,纷美包装投资5000万欧元在德设立的工厂试运行。洪钢说,无菌包装当前在全球仍属于垄断行业,被欧洲一两家寡头公司控制,纷美包装是硬杀进去的后来者。对客户来说,垄断意味着失去定价权,所以很早就有欧洲客户希望纷美包装到欧洲建厂。经过反复考证,纷美包装决定将厂址设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安哈特州的哈勒。德国政府对这一投资高度支持,给予了1000万欧元的投资补贴。

  一切似乎都很理想,但纷美包装遇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

  由于机器操作复杂,新厂必须对当地工人进行培训。当纷美包装为赴德进行培训的中国师傅办签证时,德国驻华大使馆却拒绝对部分申请发放签证。他们不相信“中国工人怎么可能给德国工人进行培训?”后来,通过跟大使馆反复沟通,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德国的工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面对提供的标准操作流程,他们对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他们也喜欢为生产流程提出各项“合理化建议”。洪钢说,这些“工业民主”有可取之处,但也导致了工厂试运行的时间更长了。

  洪钢说,原先预料进入欧洲市场会遇到对手打压,但没想到程度如此惨烈。原材料供应商拒绝供货,或者不提供质量最好的材料,或者同样质量的材料价格更高。

  洪钢说,在国外做生意,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企业形象好,做生意才容易。因此,作为民营企业更要注重维护企业形象。具体的做法就是,以最严格的生产标准和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随着今年正式运营,纷美包装将制订一系列媒体公关计划,在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多做实事,切实扭转欧洲人对中国企业的偏见。

  纷美包装的人力资源经理萨比纳原来在一家德国公司上班。她说,纷美包装当初招聘时,有几千人报名,大家对来自中国的国际化公司充满兴趣。纷美包装最后雇用了119人。经过半年培训,工人对这里的工作待遇和企业文化都感到非常满意。

  帕西姆机场

  国际化道路不平坦

  “企业家需要创业精神,收购机场虽然充满风险,但对这一决定我并不后悔。”

  “中国民营企业家首次以十亿人民币收购海外机场”,翻开2007年的国内报章,这则新闻颇为吸引眼球,河南商人庞玉良也成为新闻人物。

  2013年,当记者驱车来到德国梅前州的帕西姆机场时,只见机场办公楼里人员稀少,跑道上空空荡荡。由于承诺的大量就业岗位没兑现,去年《金融时报》德文版曾如此评论,“帕西姆机场凸显了德国社区对中国投资者的希望如何落空”。

  庞玉良坦承,当初对市场的认识和政策把握不准。比如收购机场不列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对外投资重点名单,因此得不到中国政府贷款。收购机场不久,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欧贸易受波及,机场设定的货运航空目标落空。

  由于不熟悉德国法律法规,他也没少吃亏。“一天有个专家主动找上门来,愿当我们的企业顾问。我同意了。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寄来一张13万欧元的账单,列出他当顾问的种种开销。我大为吃惊。我没有给你派任务,你凭什么去调研、出差?律师说,当初签下顾问意向合同,就意味着他可以自由行事。”

  庞玉良强调,这些年机场虽然没给他的公司带来盈利,但给他的企业带来了核心竞争力。机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拥有了保税区、海关免检等等特权。他正在洽谈各项新业务。比如开设一个保税物流仓库,中国的企业可以在这里存放、展览和销售国内产品。二是拓展电子商务,在机场设立国际知名品牌专柜,游客从机场出境时可免税购买商品。庞玉良表示:“企业家需要创业精神,收购机场虽然充满风险,但对这一决定我并不后悔。”


  中国企业在德重要收购案例

  ★ 潍柴动力收购凯傲

  2012 年9月,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德国凯傲集团新的主要投资者和战略合作伙伴,这是迄今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的并购案例。

  凯傲集团是世界领先液压技术企业和全球第二大工业叉车制造商。液压控制系统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最突出的“瓶颈”,目前国内液压高端产品完全依赖进口。这次战略合作,将会使全球的液压制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

  2012年1月,三一重工出资3.24 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90%股权。此次交易也成为中国机械工程行业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购。

  普茨迈斯特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尤其在混凝土泵车制造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高达40%左右,而且9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

  ★ 联想收购梅迪昂

  2011年6月,联想集团收购德国廉价个人电脑厂商梅迪昂公司。收购完成后,联想在德国个人电脑市场上的份额扩大一倍,超过14%,成为德国第三大电脑供应商,在西欧个人电脑市场上的份额也达到7.5%。

 

 

把握市场规律 维护自身利益

 

    近年来中国对德国投资增长迅速,去年中国对德投资额与德国对华投资额已基本相当。这一方面是近年对欧投资出现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企业实现长远战略目标、寻求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必然。

 

  德国政经各界对中国的投资总体持欢迎态度,但由于当地民众对中资企业缺乏了解,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对前来投资的中国企业存有疑虑和戒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担心中国人拿走技术后就撤资,造成技术、就业双流失;二是顾虑德国的行业支柱被并购,形成垄断;三是担忧中国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威胁其经济安全。一些西方国家媒体的片面报道更强化了消极情绪。

 

  事实证明,这些疑虑和戒心站不住脚,很多项目通过成功运作,不仅解决了当地企业融资问题,还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中资企业到德国以及世界各地开展各类经营活动,在此建议“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充分了解当地投资环境,科学决策,避免一哄而上。投资前务必详细了解当地的市场和法规,明确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认真评估产业发展前景,能够少走很多弯路。同行业企业在同一地区投资合作,更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尽可能进行必要的内部协调,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二是低调行事,少说多做,用事实说话。在当前舆论环境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集中精力做好企业,给当地带来切实利益,就是对各界疑虑的最好回答。

 

  三是重视文化差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是民间使者,是联系双边经贸合作的桥梁,尊重当地文化习惯,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能给企业形象加分,而且能给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注入正能量。

 

  四是加强中资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无论是敦促当地政府在签证、劳动许可、投资贸易环境等方面加快便利化,还是融通中外文化差异、增进交流合作,中资企业协会都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更好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树立品牌 借船出海

 

  对于中国等金砖国家来说,在全球树立自己的国际品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投资德国有助于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市场。德国对产品高质量的要求和市场的强大竞争有利于在德国从事生产的中国企业提高自己的国际名声。其次,德国在众多细分市场都有领先全球的技术实力,有许多不出名的“隐形冠军”,投资者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第三,在德投资有助于加强投资者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第四,德国有大量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和一流的基础设施,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最后,“德国制造”品牌享有盛誉,中国投资者能够借船出海,迅速提高自身产品附加值,并获得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生产流程。

 

 

  拓展领域 优化模式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25宗大并购案中,有21宗集中在机械工程、汽车零部件、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得技术、知识和品牌,目标是进入西方市场。此外,并购还有助于提升它们在国内的市场地位。

 

  中国企业通常并购存在财务危机、甚至已经破产的德国企业,而很少收购业务蒸蒸日上的德国企业。或许因为中国企业还缺乏管理跨国企业的经验,它们在并购后多采取谨慎态度,保留了德方原先的人员和管理模式,但这种做法有些局限性,建议中国企业将收购对象向财务稳定的优良企业转移。

 

 

(人民日报)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