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研究
2013-07-1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  张丽平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投资规模要大,更要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六大直接投资来源国,但与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并不多。虽然国家战略在推动境外直接投资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打造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此段做阴影效果)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投资规模要大,更要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六大直接投资来源国,但与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并不多。虽然国家战略在推动境外直接投资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打造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

 

  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所展现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实力是打造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前提,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保障,而本地化和承担社会责任则是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最重要的能力。

 

  通过对现有国际知名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这些企业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实力——包括雄厚的资产、在全球调动资金的能力、国际化人才储备等;企业家精神——包括企业家、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和发展战略;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的能力——包括本地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

 

  ——企业实力

 

  一个企业要想通过国际化经营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必须具有雄厚的实力,既包括自身所具备的财力,也包括从市场上整合资金和人力资源的能力。实力是打造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前提。

 

  1.资产规模。大型跨国公司首先拥有强大资产做后盾,否则难以撬动更多的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为其国际投资服务。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资产规模合计117.5万亿美元,每家企业平均2000多亿美元。

 

  2.融资规模。在境外投资过程中,除了要有雄厚的资金外,在市场上融通资金必不可少。并购是跨国公司得以迅速壮大的捷径,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统计,2011年共有12455笔并购交易,交易金额高达2.18万亿美元,每笔交易高达1.75亿美元。

 

  3.人力资源。国际化人才在大型跨国公司的生成过程中必不可少。这类人才既要具有专业技术或管理经营经验与技能,又要熟练掌握1—2门外语,熟练应用网络技术或电脑进行商务管理与沟通;既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又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既要了解并善于运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规则与惯例的高级人才,又要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既要能满足企业自身文化、管理和经营的需要,也要有能力适应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的雇员达到6300多万人,平均每家企业120多万人,其中相当部分需要是国际化的管理人才。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有时集中体现在某位特定的企业家身上,如苹果的前总裁乔布斯;更多的时候是特定的组织管理方式所激发的集体精神,如宝洁、3M公司。它涵盖整个管理层,并不会因某个人的离开而走向平淡无奇,甚至衰败。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保障。

 

  1.企业家。众多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具备相应的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人格素质。此外,优秀的跨国公司经营还要具备多文化感知和适应的能力,即要有能力感受到国外文化的存在,国外文化和母国文化的差别,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差别;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和全球经济运作规则,懂得有关的国际法律法规,了解目标市场的基本情况,掌握开展海外管理的必要技能等等;有制定国际经营战略的能力。

 

  2.企业制度。现实中,多数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还是要依赖基于先进企业制度的系统化企业家精神。企业有多种类型,现实中优秀的企业制度并没有一定之规,但能够激发整个管理层的企业家精神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注重效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注重沟通,通过管理层会议对其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注重更新,不断寻找干得更好、更与众不同的人和团队;注重实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找机遇,密切关注可能的问题,并做到及时处理。

 

  3.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家精神外在表现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绝大多数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化经营之前,均组织专门的团队对自身的投资能力、发展前景、东道国情况、所投行业的市场状况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通常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包括目标市场和行业的选择、投资方式、本地化进程和风险防范措施等。

 

  ——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的能力

 

  与投资本国其他区域相比,投资他国市场需要面对不同的市场规则,包括文化习俗、法律法规、商业习惯、道德标准等等。尤其对于经过市场经济历练时日尚短的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此方面的困难只会更多。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本地化和承担社会责任。

 

  1.本地化。跨国公司要想发展得好,必须尊重东道国独特的市场规则。当前,跨国公司本地化战略主要包括采购和生产本地化、技术研发本地化、人力资源(包括管理)本地化以及企业文化本地化等六种形式。其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是人力资源本地化。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本地化后,跨国公司才能真正树立与当地传统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才能研发和生产出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当前,在华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主要包括聘用本土员工,设立培训中心,以及与东道国教育机构合作。

 

  2.企业社会责任。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企业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必须承担较高的社会责任,即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承担对员工保障、消费者利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责任。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评价

 

  我国企业仍有资产规模不大、融资能力不足、人才储备有限和缺乏企业家精神等很多短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了一定的积累,企业国际化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综合考虑大型跨国公司的上述能力,我国企业仍有很多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3.37%,不仅远远低于 “2011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0.78%的平均跨国指数,还低于“2011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40.13%的平均跨国指数。

 

  ——企业实力

 

  1.资产规模。纵向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规模达到65.8万亿元,是1978年的145倍;单位企业资产规模达到2.1亿元,是1978年的近162倍。

 

  横向比较,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仍与大型跨国公司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数据,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达到19.7万亿元,约合3万多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资产总规模的1/40。

 

  2.融资能力。我国企业的融资能力不断提升。根据安永公司的报告,2010年大中华区IPO占全球融资总额的46%。但已经及拟“走出去”企业对改善融资环境的需求依然强烈。根据我们2010年的企业问卷调查,资金问题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瓶颈。62.39%的受访企业认为,“企业筹融资能力不足”是对外投资中的主要障碍。56.21%的受访企业希望政府能帮助企业改善融资环境。此外,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我国企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品和规则的不熟悉,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2011年,由少数企业财务问题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导致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集体被做空,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许多中国企业甚至被迫退市。这里不排除美国一些机构恶意为之,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品和规则的不了解,造成企业在利用国际金融工具时极其容易被国际金融专业机构误导。

 

  3.国际化人才储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与国际有关的学科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等持续成为热门专业。然而,当前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却普遍感觉到国际化人才缺乏。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上述专业人员到制造业企业就业的较少,这些专业毕业生更愿意到金融、贸易、来华投资跨国公司工作;二是缺乏有境外直接投资实战经验的人才。与我国开放形势相对应,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实战经验多数是国际资本流入和进出口领域。因此,打造大型跨国公司仍需要不断储备国际化人才。

 

  ——企业家精神

 

  1.企业家。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我国企业家的素质不断提升,但在企业家精神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9年的调查,企业经营者对机会敏锐性和创新意识的自我评价较高,而对冒险意识和挑战意识的评价相对较低。由于投资海外蕴藏的风险和挑战远高于国内投资,因此增强企业家对风险挑战的认识和掌控能力应成为提高企业家素质的重中之重。

 

  2.企业制度。目前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集体、私营、外商投资企业等。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但是相对于大型跨国公司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制度仍存在市场化程度低、管理决策效率低、内部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在“走出去”过程中,因企业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失败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在收购东道国企业后,仍沿用企业惯常的组织管理,使得并购项目的运行效果不佳。

 

3.国际化经营战略。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效仿西方企业做法,很多大型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均制定了国际化经营战略,但普遍存在前期调研和信息掌握不充分、战略方案不细致、决策过程不科学、战略调整过于频繁等问题。我们在美国调研中了解到,美国企业非常注重战略的科学性,经过细致研究后的发展战略一经制定就会较为严格地执行。

 企业是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企业能力的提升应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虽然国家战略在推动境外直接投资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打造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当然,在企业自我提升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的能力

 

  1.本地化。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无法真正融入到东道国的社会经济中。如面对东南亚、非洲等后进市场,我国企业深刻感觉到当地劳动力的差异;面对中东地区,感到来自宗教方面的挑战;面对美国市场,感觉到税收制度的严格约束和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由于长期习惯于国内的经营环境,企业需要以极大的勇气和足够的灵活性来承认差异性,尊重他人,完善自我。

 

  2.企业社会责任。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西方企业经营了30余年,但对我国企业来说却是新鲜事物。由于公共社会服务长期由国家提供,我国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强,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海外投资受阻,如有些企业在投资海外基础设施过程中,对原有建筑的拆迁仍沿用国内政府主导的思路,最终使项目陷入困境。由于缺乏对自我形象的认真经营,中国企业给国际社会的印象多是急功近利,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注重对劳动者利益和环境的保护。

 

  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策略

 

  充分掌握信息、科学制定战略、优化企业制度、加强合作意识、提升企业形象等措施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策略。

 

  企业是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企业能力的提升应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当然,在企业自我提升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充分掌握信息

 

  企业到陌生的海外市场投资,首先需要掌握一切与投资项目有关的信息,既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规则、习俗文化等基础信息,也包括所投行业的市场供求、产业配套、劳动力供给等专业领域的信息。以往的调研显示,无法获得信息是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与当前信息爆炸、通信技术发达的时代似乎不相符。企业之所以感觉信息不够,可能源于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即对企业境外投资有用的信息不足。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信息的获得可以通过两个主要渠道加以解决:一是注重日常的积累。境外投资毫无疑问是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决策绝不能建立在 “临时抱佛脚”式信息积累基础之上;二是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收集。在信息爆炸时代,企业很难收集全所有信息,需要借助外力加以弥补。在企业遇到信息障碍时,可定制信息,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科学制定战略

 

  首先,企业必须明确投资目标,慎重选择投资目的国。按照投资目的,企业境外直接分为市场开拓型,能源资源寻获型,技术寻求型,成本降低型,以及贸易壁垒规避型。市场开拓型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广,能源资源寻获型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产地,技术寻求型企业需要盯住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成本降低型投资主要集中在后进地区或避税圣地,贸易壁垒规避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的地区或未被实施贸易壁垒的地区。

 

  第二,企业必须慎重选择所投资的行业,尤其是投资伊始所介入的行业。调查中很多成功案例显示,企业选择老本行进行投资较有成功保障。一些企业在与国外客户的合作或竞争中,逐渐了解并掌握了海外市场和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当企业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遇到恰当的机遇时,企业通常能够实现以小博大,完成向并购投资的跨越。如万向集团并购其美国舍勒公司,吉利并购沃尔沃,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斯麦斯特公司等。

 

  第三,企业必须充分论证进入方式。投资方式主要包括绿地投资和并购两类。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绿地投资所需初始资金较少,但见效时间长;并购所需资金规模大,但见效快。一般地,市场开拓型、成本降低型和绕过壁垒型多以绿地投资为主,能源资源寻获型因东道国对能源资源保护宜以并购方式为主,技术寻求型则可灵活运用绿地投资和并购方式。当然,进入方式的划分并非绝对,还要视东道国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对美投资为例,由于美国针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相对严格,因此在对美投资时应尽量采用绿地投资。

 

  第四,企业应预研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境外投资会遭遇比国内投资更复杂的情况,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企业应组织专门力量或委托专业化投资咨询机构(如会计、法律、审计公司)进行预研,并制定解决方案,以免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

 

  ——优化企业制度

 

  优化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关键。今后应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公司法》和企业财务制度,促使企业建立适应市场规则、守法高效、财务合规的制度体系;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明晰产权关系,规范组织制度,强化市场约束。

 

  ——加强合作意识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不是出去占领或占有,而是要通过境外投资实现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大市场规模。只有帮助母国和东道国实现互利共赢,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效益才是可持续的。实践中,企业的合作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合作对象主要包括政府、同行和中介机构。

 

  具体合作内容包括: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信息共享等战略合作关系,避免同行间的无序竞争;委托法律、财会等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尤其海外投资部分必须有东道国的专业服务支撑;与国内政府积极沟通交流,寻求政府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支持;与东道国政府积极沟通交流,使其理解企业行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应熟悉并遵守东道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积极推动本地化经营,尽快树立起本地企业、优质企业的形象。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尽可能扩大东道国用工比例。通过并购方式投资的,应尽量保留其原有管理层,以便能够实现顺利过渡。对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包括母公司的情况、投资前景、对员工的影响等,尽可能透明,以便增强员工对新企业的归属感,实现企业与员工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二是重视与非政府组织的联系。积极加入东道国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在遇到问题时,可利用行业协会组织拓宽解决途径。

 

  三是与投资地居民友好沟通。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活动。让当地居民了解中国文化和企业文化。

 

  四是借鉴知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做法,积极参与东道国与本企业有关的慈善活动,同时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体系。

 

  五是利用好东道国的各类媒体,在宣传时尽量使用本地化的语言和习惯,尽量做到符合实际,避免夸大其词。

(中国改革论坛网)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