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过去近5年了,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表现出新型发展态势,在经济增长、区域发展、跨境投资、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际规则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红利托起世界经济
首先,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还是爆发后,中国始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复苏的重要引擎。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2003~2008年期间,中国年均增长率达到12.35%,远远超过同期美国1.42%的年均增长率,以及G20国家2.95%的年均增长率和世界3.25%的年均增长率;2008~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25%,同样远远超过同期美国1.04%的年均增长率,以及G20国家2.1%的年均增长率、世界2.03%的年均增长率。
根据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不变汇率计算的GDP,2002~2012年期间,中国GDP从1.69万亿美元增加到4.57万亿美元,对G20国家的经济贡献率达到30.88%,超过美国同期21.78%的贡献率;同一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3.13%,超过美国16.31%的贡献率。
其次,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了危机中心国家的出口,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7年到2001年的5年期间,中国进口规模从1424亿美元增加到2436亿美元,占世界进口份额从2.48%增加到3.76%,其中1998年进口下降到1402亿美元,此后恢复持续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到2012年的5年期间,中国进口规模从11326亿美元增加到18181亿美元,占世界进口份额从6.84%增加到9.79%。两次危机的5年期间,中国国内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进口虽受到短暂冲击,但很快恢复增长,增加了周边国家、危机中心国家的外部需求,拉动其国内增长。2008~2012年期间,中国自欧盟27国、东盟、美国、韩国、日本进口分别增加794亿美元、788亿美元、522亿美元、564亿美元、271亿美元,自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金砖4国进口增加到767亿美元。
根据UNCTAD的统计数据,2003~2012年期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从4127.6亿美元增加到1.82万亿美元,中国货物进口占G20国家的份额从8.44%上升到15.78%,而美国货物进口占G20国家的份额从26.63%下降到20.26%,中国对G20国家进口的贡献率达到21.19%,高于同期美国15.56%的贡献率。
第三,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长,跨境投资促进了当地国家发展,并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应。根据UNCTAD的统计数据,2003~2012年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从28.55亿美元增加到842.2亿美元,年均增长40.28%,远高于美国9.78%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跨境对外直接投资占G20国家的份额从0.82%增加到8.9%,并成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国家。同一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从332.22亿美元增加到5090亿美元,占G20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的份额从0.47%增加到3.49%。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低于美国等,但是保持增长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20国家的份额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其占G20的份额有所回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超过220亿美元,雇用外方员工达到88.8万人,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有10万人。2011年末,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存量达到3781.4亿美元,占比达到89%,提升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与所有的跨国投资行为一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当地产生了溢出效应,培训了当地员工和培养了一支技术熟练的队伍。中国对外投资历史较短,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造福当地社会和人民。
第四,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20世纪末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东盟地区。根据UNCTAD的统计数据,2002~2012年期间,东盟对中国出口从218.7亿美元增加到1434.1亿美元,占东盟出口的份额从5.4%增加到11.43%;东盟自中国进口280.85亿美元增加到1801.28亿美元,占东盟进口的比重从7.68%增加到14.73%。中国加快了对周边国家投资的步伐,对亚洲周边国家的投资比重超过60%,直接改善当地的就业状况,提升生活水平。
第五,中国重视民生,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为全球治理贫困提供了典范。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3)》,中国在发展中地区起着带头作用,极端贫困率自1990年的60%下降到2005年的16%,2010年进一步降低到12%。
第六,中国出口产品物美价廉,降低了进口国家的成本,增加了其社会福利水平。中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国家,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中间产品等产品。2003~2012年期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从4382.28亿美元增加到2.05万亿美元,中国货物出口占G20国家的份额从9.48%提升到18.73%,而美国货物出口占G20国家的份额从15.67%下降到14.1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中国占G20国家出口份额开始超过美国,中国对G20国家出口的贡献率达到25.51%,高于同期美国13%的贡献率。
参与全球治理倡导自由贸易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更加重视全球治理,积极参与相关规则的酝酿与制定等活动。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体系、双边经贸关系、区域合作等体系中,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尽力改善国际贸易环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采取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极大地恶化了贸易环境。长期以来,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例如,2013年中期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涉案金额达200多亿美元。
中国一贯主张自由贸易,提倡贸易便利化,并与相关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早在2002年11月,中国就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月,中国与东盟顺利实施“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投资协议》,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立。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签署了11个自由贸易协定,分别是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内地-香港、中国内地-澳门、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智利、中国-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中国-秘鲁、中国-哥斯达黎加、中国-冰岛等自由贸易协定。近期,中国特别关注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包括美国等倡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东盟倡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
无论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还是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提倡投资便利化,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中国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级政府特别重视投资的便利化,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努力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无论是美国中国商会,还是欧盟中国商会,它们发现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成为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许多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都获得了相对丰厚的收益,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母国的公司普遍经营困难,资金链出现断裂,中国本土的市场需求旺盛,涌现许许多多的商业机会。根据美国中国商会的白皮书(2013),2012年美国在华企业中盈利丰富的比重达到9%,有所盈利的比重为67%,预计2013年财务状况更好些。
坚持改革开放稳定全球经济
中国新一届政府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2013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减少行政审批,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达133项。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成为其重要内容。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国始终创造良好的、稳定的金融环境。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政策,极大地提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中国家对内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发行货币,对外货币大幅贬值,一些发展中国家遭受冲击,因而采取了相应的贬值政策,避免本国经济冲击过大。中国继续实施人民币相对稳定的政策,并及时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甚至对危机中心国家给予适度的援助,多次参加G20峰会,进行高层互访,购买国外债券等,为缓解全球经济衰退、树立战胜金融危机信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无论是贸易、投资等传统议题,还是环境保护、气候等新兴热点议题,中国根据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竞争合作,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活动中,以及次区域的合作活动中,中国努力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竞争,提倡世界各国应平等共处,加强合作而不是零和博弈,形成多赢局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