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或收购的目的在于获取技术或品牌,必须妥善把握目标公司与自己在技术或品牌上的“跨越度”。跨越度太小固然不足以成为满意的投资收购对象,跨越度太大也可能使得交易后整合的风险和难度过大。比如,如果投资收购方在技术实力上与目标方差距太大,很可能无力消化吸收目标方的技术,或无法留住目标方的高端技术人才。如果投资收购方在品牌定位上与目标方差异太大,交易也可能造成目标方品牌价值的流失。
这一番中肯之语,不能不引起中企跨境并购中对并购标的的全面思索。
资深行业人士、沃特(中国)财务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志浩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家切勿因为过度追求跨境并购成功的良好感觉,陷入为交易而交易的漩涡,而忽略了交易最核心的步骤和细节,导致交易流程失控和经济上的损失。”
另外,跨境并购是否成功的核心问题,简而言之,贵不贵?值不值?
张志浩认为,并购交易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收购以后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带来的增值部分。因此,并购定价的重要参考数据应是基于协同效应和被收购企业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之和来考虑。如果交易价格低于的这两者之和,那么在这个金额之下的价格都是合理,甚至合算的。否则需另当别论。没有公允专业的尽职调查,就很难真正理解对方企业的运作及核心竞争力。
业内专家建议,中企在开展跨境并购交易的过程中需做好尽职调查,明确收购目标和策略,在此后的运营过程中不但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等“硬实力”,还要掌握控制市场风险,驾驭资金链等在海外长足发展的必备“软实力”,以便在“走出去”后成功“走下去”。
此前曾参与多起跨境并购交易的贝克•麦坚时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贾殿安建议“出海”企业做好尽职调查。就法律层面而言,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是产权,即核实收购标的是否拥有合法产权。贾殿安认为这一点在欧债危机加重的时期尤为值得注意,“出海”企业应考察被收购企业是否已将资产抵押给银行等第三方机构。
二是债务。贾殿安表示,“出海”企业需要搞清楚收购标的对第三方的债务,同时要分清债务和责任。债务通常是现时的,能够看到,但责任是未来的,其突然性、后果性更为复杂。贾殿安以环保问题为例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源开采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恢复原状或进行收尾工作,“出海”企业因为忽视这一点而在完成收购后收到巨额环保罚单、遭遇法律诉讼的案例很多。
此外在技术许可、工会、合同审查方面,“出海”企业也需予以足够重视。贾殿安指出,一些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实际是希望用中国的市场换取对方的技术和产品,这就需要对对方的知识产权进行仔细评估。另外还要处理好与工会的关系,并审查收购标的公司的股东合同等,一定要看清是否有第三方具有优先购买权,以及被收购公司企业海外运营范围的约束条件等。
贾殿安认为,目前海外并购交易估值确实比较低,但同时风险也更大。特别是在一些风险地区,企业破产的可能性更高。中国企业必须要考虑在经营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如何扭转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
“眼下确实有很多(并购)机会,关键是抓什么样的机会,怎么抓住这些机会。” 贾殿安认为,决定投资的动机不应该在于价格贵贱,而在于是否对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有利。在收购前,企业就应该做好尽职调查,明确收购目标和策略,“一些企业不重视风险防范,导致收购成本上升,这实际就是交学费的过程。”
张志浩对记者表示,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的确是走出去的好时机,但在这股跨境并购热潮之下,中国企业应摆正心态,既克服畏惧心理,也要摆脱结果导向型的自大和冒进心态,用理性的商业思维对待跨境并购中的交易机会,抓住真正的馅饼,而不是误入陷阱。
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并购部副主席彭菲力(Philip Partnow) 表示:有些事情做了才能学会,经验就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很多中国公司在海外很多行业进行收购。比如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很多人都认为 这起收购很成功,都觉得联想做的很好,整合很成功,管理得也很好,保留了IBM原有的优点。通过联想的能力,加入了新的优势。现在联想采用的是多重品牌战略,产品价位不同,设计也不同,这个战略很成功。
中国民营企业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拥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从吉利的角度考虑,利用沃尔沃的高端品牌形象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什么样的交易才算是好的交易?徐翌成表示:“首先就是市场化运作,有好的商业逻辑,要从行业整合的需要出发,实现资源整合重新配置,最终实现业务协同效益。”“好的并购即通过交易各得其所,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强劲势头,普华永道中国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黄富成分析认为,跨境并购对中国企业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对于曾经以粗放模式发展的中企而言,跨境并购是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捷径之一,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更为快速地获得国外优秀企业的技术、品牌,拓展自己的海外市场。
此外,政府监管也加强了对于海外收购的审批。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声明中敦促关键行业增加对海外收购的风险防控,国有企业今年的投资规模和方向面临更严格的控制。
综上,“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对并购标的“有所选、有所不选”的基石。
九、并购走进“互联网化”
在回答关于中国互联网界并购趋势的问题时,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并购部副主席彭菲力说:“我觉得互联网界是中国并购市场很有意思的一个领域。中国互联网界的并购大都发生在中国公司之间。我不认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会在海外并购,因为他们重心还在增强实力,巩固国内市场上。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得很快,中国本土就有很多机会。”
“在美国等市场,我们看到,有几家互联网公司做的很大很强,很成功,他们客户基础牢固,品牌很响,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股价评估反映也很好。这些公司都想不断发展。继续发展的话 ,他们有几个选择。首先可以继续拓展自己的实力。”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此外,他们有时会发现一个商机,看中一家公司,不管是不是上市公司,如果他们并购这家公司获得能力,比自己发展还要快,他们就会选择收购,而不会顺其自然发展。关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并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其中很多都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所以,除了普通的并购手续,比如讨论各自的市值,各自的战略 ,两家公司的协和作用,合并以后的管理模式,除了这些手续,与大部分中国公司不同,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并购时,还要遵循海外交易所的规定。这样反倒还容易些,因为买方和卖方,都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所以要遵守相同的披露规定和安全规定。但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并购中这并不常见。我预计这股并购热潮还会继续。
十、并购形式日趋“多元化”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12月8日在“第十二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合作方式趋于多样化。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齐头并进,对外投资由单个项目建设向区域化集群化发展,目前在13个国家建设1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合作区建设实际投资13.4亿美元,创造产值近130亿美元。
并购方式日趋多元化。以往我国企业多采取直接收购的模式,控制收购公司,现在开始通过收购境外上市公司或购买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等方式,间接控制收购目标。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林治海表示, 目前我国并购重组的手段已经比较丰富,其中资产注入、整体上市、资产置换方式已被广泛应用。由于受制于市场客观条件,很多的手段比如像国外常用的一些手段在我们这里还受制于目前制度的限制,特别是随着控股权的发展,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将会从简单的协议收购转向二级市场的竞购,从强制性要约向主动性要约转变。像国际资本市场运用的比如说交易政策、独揽政策、敌意收购等等将会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在这些方式下,资本市场将不断尝试创新,为并购重组提供多元化的来源。
下步随着中企跨境并购的全面发展和沉淀,并购形式日趋“多元化”的势头会日益强劲。这种“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状况,也体现了中企跨境并购日益走向成熟和升华的境界。
晨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