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企业“走出去”并肩同行
2014-04-25

    截至2014年4月8日,工行新加坡人民币清算行完成的清算业务量已超过10万亿元,单日清算峰值从最初的20亿元发展到现在近3000亿元。人民币跨境使用背后的推动力之一,是中资企业境外投资、跨国并购等海外业务的拓展,是中资企业“走出去”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截至2014年4月8日,工行新加坡人民币清算行完成的清算业务量已超过10万亿元,单日清算峰值从最初的20亿元发展到现在近3000亿元。
  人民币跨境使用背后的推动力之一,是中资企业境外投资、跨国并购等海外业务的拓展,是中资企业“走出去”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企业“走出去”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金融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目前,银行业在支持企业“走出去”上提供了哪些产品与服务?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如何有机结合?
  
  银行要跟着企业“走出去”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完备金融服务是被讨论最多的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走出去”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特征,如工程承包、海外并购,以及建立企业境外营销网络、生产基地、研发基地等。同时,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已涵盖电力、电信、交通、建筑、油气、新能源等数十个行业。
  “但不同行业、国别、企业规模所遇到的金融服务困难差别很大。”金琛经营着一家民营企业,其冰箱生产基地跨中、日、韩三国,境外授信、跨境多机构业务是他面临的首要问题。“不同国家银行的清算系统不一样,各国之间的业务往来很繁琐,不同的汇款速度、费率也影响工厂的生产成本。”金琛说,很多商业银行的全球授信并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境外子公司难以使用国内母公司的信誉和授信额度,公司境外投资形成的资产也难以作为抵押担保在境内贷款。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走出去’是必须的,但不是银行领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而是银行要跟着企业‘走出去’,为这些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工行副行长张红力说。

   

   融资产品需“深耕细作”

   
  “目前企业‘走出去’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融资问题和信用担保问题。”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企业走出去”分论坛上,永隆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蔚华说。
  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分局高级经济师王大贤认为,融资问题突出表现为后续融资难。“企业走出去后,在境外银行往往没有信用记录,向境外银行融资存在困难。”他说,因市场变化、产能调整等因素产生的流动性资金需求、投资资金需求等,要靠境内企业的后续融资来满足。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创新“走出去”融资产品上举措不断。中行在2013年年报中明确表示,将继续完善全球统一授信制度,建设推广公司金融客户全球服务平台。工行则先后开发了资源支持性结构融资、跨境并购融资、境外项目融资、对外工程承包融资、内保外贷、跨境人民币融资等“走出去”产品。
  具体到跨境并购融资,目前比较常见的是由各家银行牵头的国际银团模式。据工行介绍,与传统的双边贷款相比,银团贷款具有多边审查、制衡、监督机制,有助于识别并分散贷款风险。截至2013年末,该行国际银团贷款余额已超过120亿美元。
  在提供融资服务之外,全球现金管理、“一站式”金融服务已成为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全球资金结算网络,目前工行的现金管理业务已涵盖全球开户、支付授权、账户信息查询、海外雇员服务、集中付款、资金池等品种。招商银行则针对自贸区企业推出了“跨境金融·自贸通”系列产品,将本外币结算、融资、投资、交易理财等服务集中“打包”,全方位服务企业区内与跨境投资贸易。

 

《经济日报》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