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12年,亚太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器,中国的金融体系还会发生进一步变化,中国需要进一步打造金融监管的升级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在14日举行的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暨国际商会亚太CEO峰会上表示。
当天,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界人士及金融专家、学者围绕亚太地区在全球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发展中的亚太金融体系、中国市场的商业机遇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认为,作为当前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之一,亚太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虽整体势头向好,但仍面临一系列难题,部分亚洲国家经济增速下滑、通胀上升,甚至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现象。因此,加强协作,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实现平衡、包容、可持续、创新、安全的增长,成为亚太区各经济体、工商会组织和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全球经济亚太化,亚太经济东亚化,东亚经济中国化”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以“三化”概述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他强调,中日韩在东亚经济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占到了总量的70%,甚至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势,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应该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席睿德指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器,亚洲金融系统在不断提升,资本流动性非常合理,其中中国的融资渠道多样性且不断创新,例如网络银行,单余额宝就吸引了8500万人,激发了普通投资者的小额资触“网”投“基”热情。随着中国的基建、新兴产业、老龄化社会保障等发展红利的显现,金融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监管政策尚待健全,数据的获取需要更及时和全面,以便作出决策。当前,对中国来说,信贷增长的控制成为主要的挑战,尤其应警惕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已成为中国与全球经济相互融合的主旋律”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表示,与全球化大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本土化经营能力、金融产品线、全球竞争力方面仍具一定差距。无论是选择海外新设分支机构还是跨国并购或参股的方式,商业银行由传统商业银行向跨国金融机构转变的进程中,须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发展潜力,跟随企业“走出去”,满足客户的全球金融服务需求,在对外投资和商贸往来中为中资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她强调,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须针对东道国的相关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有效管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形成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找准在全球价值链的定位。
她提醒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在市场和行业选取上,要侧重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科技、农业、电子、新能源、基础设施、资源类等东道国有比较优势而且也是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的领域,实现海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互补。
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可逐步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不仅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丰富机构投资者的层次,完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还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加强各离岸市场、货币当局、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间的合作,降低人民币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和管理成本,有效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与市场信心,以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海外投资的进程。
“可逐步发展包括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伦敦在内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跨境信贷及投资的支付清算,支持中资银行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国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布局,提高海外分支机构的竞争力”安国俊表示。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