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走出去"获护航动力
2015-07-30

从弱到强、从简单劳务输出到全产业链并举,中国企业“走出去”多年来集腋成裘收获诸多硕果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一把辛酸泪”。地缘政治风险、贸易壁垒、水土不服……外部因素令中企频频遇阻的同时,中企之间无序竞争等内部因素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障碍。“商务部将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以避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   
在7月7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一方面,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形成合力。“现在这方面实际上已经有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比如,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的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由一家或几家企业牵头建区,形成主导产业后再带动国内上下游或关联产业共同‘走出去’,就是典型的大企业带动小企业抱团出海的范例。再如,中国有关企业在境外承揽的一些铁路项目,设计、监理、施工建设以及所需车辆、钢轨、信号系统的供货都由不同的国内公司承包,有利于发挥中国企业整体上的优势。”沈丹阳举例说。
另一方面,商务部将进一步加强综合监管,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近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等文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对如何避免无序竞争已经提出了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介和正面引导力度,更多地为企业提供国别地区合作信息和指南,并为企业间开展项目对接提供服务平台。”沈丹阳表示。
国际产能合作是中企“走出去”的重点方向。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谈及如何落实该意见时,沈丹阳透露,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五个方面采取务实举措:一是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加强对企业“走出去”重点国别和产业的指引,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工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二是引导企业开展售后运营维护管理,探索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建营一体化合作方式,推进产融结合,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三是结合制定对外投资合作领域“十三五”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展方向及重点;四是研究如何运用现有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一些重点项目;五是进一步做好服务和保障性的工作,比如加大信息服务、政策宣讲和人才培训,加强境外安全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加强对外交涉,保障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等。

《国际商报》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