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探“宝”人
2015-11-06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  张晓秋

 

    这里是坦桑尼亚北部的维多利亚湖畔,湖畔的柏油路似长龙一样伸向远方,望不到边,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泛起了点点涟漪,也勾起了金海兵的丝丝回忆。
五年前,这里曾因一个修建118公路的水电团队而热闹非凡。
    天刚蒙蒙亮,金海兵和他的同伴们就收拾好行囊,把皮卡车停在路边,拿起砍刀,分别试了一下自己的手机,在确保有电有信号之后,消失在灌木丛里,各自踏上了探“宝”之路。
    和一般的探宝人不一样,他们寻找的不是宝石和金币,而是一种能做公路底基层的天然水稳料,对于金海兵和他的同伴们来说,这种红白相间的砾石可比真金白银要珍贵多了。
    “和国内的路桥施工有所不同,在坦桑尼亚修建公路没有材料供应商,所有的承建项目只能在征得材料工程师同意后,根据设计参数去施工现场周围寻找合适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金海兵回忆起那段探宝的日子时,苦笑了一下,“要找到运距合适的料场并非易事,取材的难易程度除了看设计要求外,还取决于坦桑的季节变化。一般来说,旱季比雨季好找,因为雨季时,灌木丛和森林生长茂盛,料场就会隐藏其中,需要用砍刀砍伐一些树枝才能显现出来,然后寻料人会让当地力工往下深挖,看看地表之下是否也有存储,并计算好深度和储量,做好标记;如果没有,寻料人就得继续往森林深处找寻,往往一找就是半个月左右,有时甚至还会遇到野兽的袭击,所以大家都将这来之不易的材料称之为宝贝。”
    很不幸,金海兵们的这次寻料恰逢雨季,探“宝”行动几乎出动了项目上的所有人员,已经找了将近一个月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面对茫茫的原始森林,压力山大的金海兵不得不咬紧牙关再次出发。森林里面湿漉漉的,鸟鸣声不绝于耳,偶尔碰到一两个当地的放牛娃,他就从兜里拿出来一块石头仔细询问,问他们是否见过这种石料,然后向着放牛娃指的方向走去,不顾泥泞的道路和茂盛的枝条,边拿着砍刀斩断前方的荆棘,边四处寻觅着。天逐渐黑了下来,他不觉加快了脚步,为了避免今天又是徒劳无获的一天,他向着森林更深处走去。
    走了两、三千米之后,到了一个低缓的山坡上,金海兵突然觉得脚下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警觉的他立即停下脚步,低头一看,这不正是他要找的砾石料么!他俯下身去认真勘测一番,估算储量大概有五、六万方,够满足20公里的筑路用料,虽然量不是太多,但毕竟是一次重大突破,也为其他探“宝”者继续寻料鼓足了勇气。他拿起砍刀把周围的树枝都砍掉,系上红丝巾,就往林子外面走,赶紧拿起电话去呼唤同伴。
    其实,这五、六万方的砾石料可能一个月的时间就能用完,也就意味着一个月之后,金海兵和他的同伴们要再次踏上探“宝”的征程,去找寻下一个运距合适的料场,直到将这个项目长达90公里的路程全部铺设完毕。
    寻料都是这些筑路人的兼职工作,他们大多是项目上的试验员、生产队长或者负责生产的项目副经理,也就是说在完成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他们还要肩负着找到料的重任。
    “这个宝贝可非同寻常,它直接关系着项目的施工进度,影响到项目能否正常按时完工,进而制约着项目的盈利,关系到公司在坦桑的信誉。” 作为肩负重任的探“宝”大军中的一员,金海兵深有感触。
    这位身高一米八、皮肤黝黑、身材健硕的寻料者有着得天独厚的探“宝”条件。2005年3月,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的金海兵来到公司在坦桑承建的第一个公路项目—117公路,作为试验室的唯一中方员工,他主要负责前期料场准备和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初来乍到的他边跟着当地的师傅做试验,边看着说明书,从最简单的土工试验学起,一点点积累,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道路施工的试验流程。后来,金海兵又师从埃塞俄比亚的材料工程师,积累了丰富的坦桑公路施工材料经验。2008年5月,金海兵担任118公路副总工程师。
    如今,32岁的金海兵任布万加公路的项目总工,主要负责指导施工队技术参数、与工程师交流和质量验收。现在的他已经不需要自己拿着砍刀去森林里探“宝”了,但是谈起当年的探“宝”经历时,不善言谈的金海兵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时的天已经完全黑下去了,森林里连一声鸟鸣都听不到了,我举着手电筒,沿着远处传来的机器作业声和闪闪的灯光往一步步地往外走,每一次找料都让我们精疲力竭,”金海兵说,“然而找到宝贝的那一瞬间要比整个项目都完工还要兴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材料供应、施工进度全都有了保障。”透过鼻梁上的那副无框眼镜,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着光芒。
    金海兵在中国水电十三局坦桑尼亚的项目中工作了整整八年,从117公路到118公路,再从马尼奥尼公路到布万加公路,八年来他从未离开过坦桑,也从未离开过公路项目;八年间,在他们寻找过的森林里面,被砍断的树枝上又长出了新枝,被标红的印记也被雨水冲刷得掉了颜色,也有更多的林子里飘着红丝巾;八年来,金海兵和同伴们共寻得的“宝贝”足足有50万方量,合计铺设公路近200公里。
    时至今日,每年依然有大学生新员工和当年的金海兵一样,跟着师傅,带着砍刀,背起行囊,穿梭在公路两旁的灌木丛林里,寻找着自己项目所需要的宝贝,伴随着森林里面欢快的鸟鸣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们是在坦桑修路的探“宝”人,他们怀揣着比坦桑蓝还要闪亮发光的梦想,和坦桑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成长,延续着中坦之间的传统友谊。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