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出访中东:牵手“一带一路”谋共赢
2016-01-21

    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开启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这是西亚北非动荡五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中东。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大背景下,此访备受关注。
    “中东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地区,习主席将新年首访选择在中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可以说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除了经济援助,我们还要提供推动和平与发展、谋求共赢的公共产品,要引领潮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一带一路’正是这样的公共产品。”专家认为,习近平此访,将带动“一带一路”与中东沿线各国对接,尤其是通过与沙特、埃及和伊朗这三大中东大国对接,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在中东的深化和落实。
“一带一路”架起桥梁助推政治互信文化互动
    2300多年前,浩瀚的陆上丝绸之路以中国西安为起点,由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再由西亚抵达欧洲大陆,成为贯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通要道,为中国与中东地区架起一座沟通桥梁。中国与中东作为两大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因为丝绸之路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如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进一步弘扬共商、共建与共享的价值认同,对于地处战略核心地位、环境复杂多元的中东地区来说,将是促进本地区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新支点。
    伊拉克战争、巴以问题、阿拉伯之春革命、叙利亚内战、IS崛起……专家分析,中东是不同文明交汇的地方,同时也是冲突比较深刻的地方。“这些冲突存在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存在于伊斯兰教与犹太教之间,也存在于伊斯兰教内部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在斡旋与和平调解方面,中国有一定的优势。
    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外交家傅立民曾担任美驻沙特阿拉伯大使。他在《美国在中东的厄运》一书中,这样描述中东人民眼中的中国: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似乎决意要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的文明大国。这个国家不会诋毁其宗教或生活方式,珍惜其可靠石油供应国的声誉,不会参与随意的制裁或其他压制性措施,也没有轰炸或侵略他国的习惯。
    “沙特、埃及、伊朗是中东世界各个领域的中心国家。”沙特在逊尼派的伊斯兰世界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在中东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上,都起到了牵头作用,比如叙利亚问题、也门问题。沙特目前是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最大贸易国,而中国也是沙特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两国建交25年来,友好关系稳定发展。
    “埃及是阿拉伯、非洲和伊斯兰大国,扮演着区域内中心协调国的作用。”中埃同为文明古国,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2016年恰逢两国建交60周年,赵磊认为,此访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2年再次访埃,将全面规划中埃关系未来发展,是一次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访问。
    “九成以上的伊朗穆斯林为什叶派,在很多场合上,伊朗被孤立。”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伊关系,为推动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2015年7月,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面临历史恩怨与走向现代化等诸多问题,伊朗同国际社会互动明显增多,中伊关系面临重要发展契机。习近平此访也必将开创两国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牵手‘一带一路’,带去和平、合作、共赢的倡议,毋庸置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东政治互信、文化互动。
互联互通突破痛点促进经贸合作深层拓展
    中东世界由于冲突不断,经济发展深受影响。“经济结构单一是中东国家的一大痛点。”专家分析,沙特与伊朗非常依赖能源贸易,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后,两国的经济也遇到了寒冬。埃及经济则主要依赖于农业、苏伊士运河收益、旅游业等。“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将有助于中东国家突破痛点。专家预测,“此访将会收获一些务实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埃及,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到埃及产业甚至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会有一些作为。”
    在伊朗和沙特,除了传统的能源合作之外,一些产业的深层次合作也将会进一步开展。我们除了有产品优势、投资优势,还有发展理念优势,例如我们的产业园区发展,开放特区发展,对于这些国家是有借鉴意义的。
    中东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利益的战火燃起之处。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的生产国,其资源都会有枯竭的时候,后石油时代的发展是中东国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谋求和平共赢,获得了这些国家的积极响应。
    当地时间1月19日,习近平在利雅得同沙特国王萨勒曼举行会谈,共同宣布建立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发展。双方同意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成互利共赢的融资平台,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并尽早建成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随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开展产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及能源、通信、环境、文化、航天、科技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丰硕成果令世界瞩目。
而此刻的伊朗刚刚结束了经济孤立时代。1月16日是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执行日”,世界大国解除了对伊制裁。总统鲁哈尼向议会提交第6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年3月-2021年3月),指明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速目标为8%。鲁哈尼说:“为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伊朗需要吸收300-5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由于原油价格持续下跌,伊朗不得不减少对原油收入的依赖。
    伊朗驻华大使阿里•阿斯加尔•哈吉称,“伊朗位于世界的‘十字路口’,可以把新丝绸之路的陆路和海路连接在一起,并在中间开辟一个南北通道。”为支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项目对接,哈吉说,伊朗政府专门组建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进行研究,成员包括各个部委、公司、商会的代表。据哈吉介绍,习近平访问伊朗期间,两国还将签署“相当数量”的双边合作协议。他透露,中伊在金融、高铁、自由贸易区、能源四个方面都有签约计划。
    “中东之行考验‘一带一路’的受欢迎程度,也考验着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当前是中国作为全球性负责任大国决策作用发挥的窗口期。”专家表示,“当美国在中东感觉深陷泥沼,而欧洲国家又自顾不暇的时候,中国这样一股新鲜的力量进入中东,秉持‘舍得’文化,利己、利他、求共赢,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风采!”

中国青年网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