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 房秋晨
编者按:日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房秋晨会长接受了专访,就五年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成就、"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以及未来五年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做了深入分析。
请您回顾一下过去五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
房秋晨:2011年以来,在国家“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引领下,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广大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企业奋发努力,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和地区安全形势给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业务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企业综合实力继续增强。
一、业务规模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累计新签合同额811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144.1亿美元,比上一个五年分别增长58.8%和101.6%;前四年年均增长率为8.5%和10.9%,2015年前十个月较上年同期增长18.3%和6.4%。总体看来,业务增幅保持在中高速区间,由上一个五年的爆发式增长进入健康稳健增长期。外派劳务企业年均派出51.3万人,截至2015年10月,在外各类劳务人员突破100万人大关,提早超额完成“十二五”业务发展目标。
二、新市场开发取得显著进展
五年来,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巩固亚洲和非洲传统市场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新市场的开发力度。在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业务增幅均超过200%,其中拉美已成长为我国第三大承包工程市场,2015年前三季度新签合同额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35.2%。中东欧市场业务从无到有,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外派劳务人员的结构逐步调整,向以医护、IT、海员、设计咨询等技术人才为代表的技能型、知识型领域转型;外派劳务市场由亚洲地区逐步扩大到拉美、大洋洲以及欧洲部分国家。
三、业务模式创新成效明显
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中央与地方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别基于自身业务特点,积极开展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出现了企业进平台、平台进校园、校企合作以及进村入户、定点培训、冠名培训等多种外派劳务资源培育和储备形式。
四、企业属地化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亚非传统市场深耕细作、大力推进属地化经营。调查显示,承包商会会员企业在非洲雇佣外籍人员比例平均超过60%。企业从员工、业主、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分享发展成果,赢得了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的赞誉。
五、"走出去"综合载体功能进一步凸显
随着业务规模的大幅增长,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带动了更多原材料、机械设备的出口和人力资源的输出,也拉动了物流、电信、金融、航空、保险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综合载体和“先头部队”。“中国标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目前使用中国技术标准的EPC项目占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总数的19%,项目金额占合同总金额的22%。
过去五年,行业较快发展的同时,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的产业链和分工体系尚不完整。规划设计、咨询服务、运营维护等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相对滞后,影响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企业对国际工程项目大型化、综合化、复杂化发展趋势不完全适应。国际通行的项目融资非常困难,推动BOT/PPP等各类投融资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融资条件有待改善。
三是市场过度集中,经营秩序有待规范。进入热点市场的企业超出了市场容量,同质化发展激化市场竞争,低价竞标、诋毁对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中国承包商的声誉。
四是项目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不高,对市场的地区性风险防控能力不强,海外资产和人员面临安全威胁。
五是外派劳务面临内外部发展瓶颈。外派人员仍以建筑、水产、农业类低端劳务为主;传统劳务接收国经济增长乏力且不断收紧或调整外籍劳工政策,招工难、管理难、风险大等问题影响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发展。
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
房秋晨:当前,“走出去”业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转型升级阶段“三段交汇”的特殊时期,也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行业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的指导性战略部署,将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的发展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多边合作机制为行业发展描绘了新愿景、搭建了新平台、开创了新领域、注入了新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扩大,既包括发展中国家大量的新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更新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将重点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合作,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共建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该倡议不仅得到国内各界的积极响应,也激发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情。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启动,正在积极规划和推进的“五条通路”和“六大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涉及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管道、园区等不同类型的项目,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中巴经济走廊、东南亚和中亚市场以其在“一带一路”上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成为“早期收获”项目集中的地区。
金融机制创新为项目运作注入新活力。为促进“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我国政府筹建了丝路基金,推动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还将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
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升级为企业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未来五年,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20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为推进包括泛亚铁路在内的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区域内多双边金融合作与融资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中韩、中澳等自贸区建设、中非“三网一化”(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工业化)和产能合作、中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机制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也将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第二,行业发展面临国内外经济放缓、地区安全局势日趋复杂、市场要求不断提升等多重挑战。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对外贸易下滑,内需市场有待开发,经济结构仍在深度调整期,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压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利用海外市场和资源、实现全球化运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未来“走出去”的承包工程与投资企业将明显增多。市场主体的增加和业务差异化的不足,不可避免将使中国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恶性竞争更为激烈。加强行业自律、创新业务模式、探索差异化经营将成为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来五年对外承包工程的行业发展目标有哪些?
房秋晨: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行业要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为主线,抓住"增长、转型、合作、责任、品牌"五个关键词,继续扩大业务规模、加快转型升级、践行互利合作、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行业由“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历史新跨越。
第一,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抓手,继续扩大市场范围和业务规模。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传统市场、开发新市场是行业现阶段发展的重要任务。借助“一带一路”建设、非洲“三网一化”建设、拉美基础设施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推进,加强对相关国家市场机遇的研究,做好市场和业务布局。同时,抓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探索通过兼并、收购及股权投资等方式扩大在发达市场的业务规模。
第二,以工程相关投资为引导、国际产能合作为依托,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与对外承包工程相关的投资业务,是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国际产能合作、建设境外产业园区和境外生产基地等战略规划,加强对相关工业建设项目的开拓,结合所在国实际需要,努力构建集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和配套工业项目为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集群。通过与国内各类投资企业(如装备制造业、钢铁有色建材生产企业、新能源及环保企业等)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领域,实现行业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强化企业间合作,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开创新的业务发展空间。
当前,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向着项目大型化、复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大型项目建设完成、正常运营并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产业链中各环节企业的密切配合。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积极拓展售后运营和维护管理业务,探索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建营一体化”合作方式。组织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产业联盟”,打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集勘察设计、施工建造及运营维护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要抓住新形势对行业发展的新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在拓展劳务资源储备渠道和新兴国际市场的同时,探索和实践以国际劳务合作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经济合作模式,增强劳务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第四,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谋求绿色可持续发展。
贯彻“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亲诚惠容”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包括政府、业主和企业在内的东道国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加强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三国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内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渐弱化。为此,我企业应努力推行人力资源、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资本要素的属地化,充分利用当地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建立符合当地习惯、较为完整的综合服务体系,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
第五,提升管理、打造品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紧密结合新的业务发展形势和要求,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着重提升企业国际商务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竞争优势由过去的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自觉维护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构建中国企业的竞争新优势,为“中国建设”品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确立合法经营、以质取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合规经营的引导。积极调整外派劳务结构,勇于突破资源瓶颈制约,不断总结和运用外派劳务资源培育和储备的有效方式,探索对外劳务合作的新业态,打造中国外派劳务新品牌。
《国际工程与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