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形势这样,还要走出去投资吗?安全吗?新机遇在哪儿呢?”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官员就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投资机遇与风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企业家的心声。
中国企业该不该“走出去”?
数据最能反映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真实情况。
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实现连续13年快速增长,首次位列世界第二,并超过同期实际使用外资,实现资本净输出。其中,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占当年总额的13%,达189.3亿美元。
相关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三年多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
同时,中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9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设了5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179亿美元,入区企业超过1000家,总产值近5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63万个。
“投资能够使经济获益,使经济规模增加,也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陈德铭表示。但是,在进行投资分类的时候,要想到跨国性的投资有哪些规则,风险在哪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世界有3000多个有关多变双边的投资规则,完全是南辕北辙的,这样多变的碎片化的规则,对全球投资不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今年9月,G20杭州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作为世界首份关于投资政策制订的多边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全球投资规则的总体框架,旨在全球层面营造更加开放、透明和一致的投资政策环境,推进国际、国内投资政策的协调,并促进包容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谈到当前世界形势下投资的基本状况,陈德铭指出,2007年世界总投资达到2.27万亿左右,经过8年还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2015年世界总投资才1.8万亿,经济和市场的疲软都与此有关。但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投资中蕴藏着机会,大量库存已经减少,很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正在慢慢恢复,经济全球化还会继续向前发展。
“美国大选的不稳定因素已经尘埃落定,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充满更多机遇。”陈德铭强调,包括人民币的稳定,国际市场的开拓,全球化的不可逆转,还有企业自身经济技术实力的提高,这些都是中国企业的机遇。
哪些国家欢迎中国企业投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白俄罗斯经济部副部长兼中白工业园管委会主任亚历山大?亚罗申科借中国的这句谚语,欢迎中国企业到白俄罗斯投资。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发布的一份调研显示,在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区域,如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拥有广阔的基础设施投资市场。调研中,70%的被调研对象赞同用“迫切”一词来形容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而他们大多来自上述区域。
有的国家认为可以利用区域优势吸引中国投资,为中国资本进入其他国家提供“跳板”。
亚历山大•亚罗申科介绍,白俄罗斯地理位置优越,连接起中国和欧洲两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企业可以中白工业园作为基地和窗口,对欧洲和俄罗斯进行出口。他表示,希望能吸引到更多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出有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产品。
还有一些国家期望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税收优惠等吸引中国企业。
柬埔寨农林渔业部部长翁萨坤呼吁中国投资者到柬埔寨寻求投资机会,不断增加与柬埔寨私营公司的合作。翁萨坤介绍,根据柬埔寨投资法,投资者将得到很多福利,包括税务减免、投资担保等。柬埔寨对投资者不歧视,不区别待遇,不需要当地股权的参与,对产品和服务不进行价格控制,对外汇和资本控制也没有限制。
哈萨克斯坦国家出口与投资局执行董事Dmitriy Tkachenko表示,哈萨克斯坦矿物资源丰富,金属制造、农业加工、食品生产等都是哈萨克斯坦的传统优势产业。哈萨克斯坦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比如企业税在未来的十年都可以降低、国家在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各种优惠,补贴最高达到项目总投资额的30%等。
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则希望通过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更多吸收和利用中国的经验和智慧。
“‘一带一路’政策给人员、技术、资本提供了交流渠道,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为新加坡、为丝路带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很好的机会。”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中国司司长何致轩表示,新加坡不管是在资本投资,产业合作方面都有着很好的经验和案例,非常愿意与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合作。
如何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面对一些手握资金的企业,想要“走出去”,却不知从何入手、担心遭遇“滑铁卢”的困惑,陈德铭建议,不要一下就百分之百的收购,可以先通过参股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
陈德铭补充道,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民族品牌,企业在并购的时候,策略上要注意谨慎行事,充分考虑当地的意愿、工会组织的意见,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步合作,逐步回报社会,等到大家都比较了解和认可的时候,再实行更大的控股。
“对外投资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管理委员会主席陈箭深表示,这个过程应该使用专业的服务,如投行、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陈箭深分析,比如税务框架的搭建可能使交易成本,包括未来利用的成本节约50%;利用境外境内不同的投融资渠道、不同的时间和资金安排可以节约财务成本等。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本之外,还有一些隐形成本、社会间接投资成本。专业的机构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不仅会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刚刚发布的《中国投资环境评价报告》显示,当前投资环境下,在被投资方选中的影响因素中,公司实力普遍受到关注:高新技术企业认为技术研发能力最重要,服务企业认为品牌知名度最重要。报告表示,将充分发挥贸促会的工作网络优势,帮助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国内外投资对接服务。
抵御投资风险,怎样克服“水土不服”?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风险的回避和抵御,及时化解“水土不服”现象。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秘书长王承杰指出,随着企业大踏步“走出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机会多机遇多,同时挑战多风险多。风险处处在,表现在文化语言、经营理念,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等的不同;风险时时有,可以发生在投资阶段,也可以体现在经营阶段。对此,王承杰提出三个建议:一是企业自己要有对策;二是政府要有所作为、要创造好的环境;三是商会组织要发挥作用。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步时间还比较短。“太盟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邱中伟表示,中国的人才结构要实现国际化,向欧美靠拢,尚需一个过程。此外,有的中国投资者对投资国家的法律经济体系不太了解。以上这些风险都需要回避。
丝路基金副总经理王英杰建议,在投资中要特别注重风险的识别和缓释机制。一是尽量争取与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接,比如俄罗斯有欧亚联盟,哈萨克斯坦有光明大道计划,蒙古有草原之路计划。尽力寻求投资能够和所在国有一个较高的契合度。二是全面审慎评估项目的风险。一方面要考察项目本身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分析项目所在国的监管,政策趋势和变化。
AECOM(工程设计建造运营)公司亚太区执行副总裁黄智聪指出,以前国内企业投资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现在逐渐走向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黄智聪表示,中国企业都希望在这些国家扎根落地,但这需要工作或思维上的调整来配合,比如要有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国际规则和当地规则有所了解、拥有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逐步了解当地国情和文化,慢慢转变成一个全球性的企业、一个当地的企业。这个转变如果做好了,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目标就会更有效果。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