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从四方面为企业走出去“加保险” 评:更要立规矩
2017-08-10
针对中央深改组日前在第36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日前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四个方面指导企业防范应对各类境外安全风险。一是完善对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的统计和监测。二是加强对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的监督管理。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制定。四是加强国际安全合作。
超过四分之一海外投资企业暂处亏损状态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滑,不过中国对外投资逆势增长,对外投资增长44%,达18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但靓丽的数字背后,境外投资的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大。整体上,目前中国26%,也就是超过四分之一的海外投资企业暂时处于亏损状态。
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刘东水坦言,对于企业在“走出去”之前以及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困难,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安全的以及企业经营等各方面,政府部门很难帮助企业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在十多天前,6月23号。审计署发布了20户中央企业2015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20家央企的155项境外业务中,有61项境外业务形成风险近385亿元。
摸清底 算清账
这正是防范“走出去”风险的第一个保险——摸清底,算清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认为,这是摸底行为在央企的开始。而今后,完善对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的统计和监测,也应该兼顾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民企和中小企业。他说,“要鼓励民企和中小企业来报备,来备案,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不能为了一个备案让企业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否则会使得相当一部分对外投资的企业不来备案了。”
做好体检 加强管理
防范“走出去”风险的第二个保险是做好体检,加强投资的监督和管理。其实,在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央行、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就联合表态将加强对外投资监管。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郝红梅说,这意味着对外投资的“政策收紧”,主要是着眼于控制项目经营风险的项目审批与控制金融风险的外汇管理。
此外,之前部分央企、国企,跑到国外去投资一些和自己主业无关的项目,比如房地产、酒店、文化娱乐等领域,有的造成了很大损失。
对此,吴庆认为,对海外投资企业,尤其是是央企国企,有必要进行严格的“体检”,防范风险和非理性投资。
吴庆说:“对国企央企的海外投资应该有非常明确、非常严格的规则。国企央企到海外的任何一笔收购必须做出解释,和现有业务有什么关系。比如,一个从事海运的企业到海外去,收购跟海运毫无关系的房地产业务,那么这就不应该很容易地批准。如果不能做出明确的解释,这种投资或收购我认为是不可以批准的。”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周学文则表示,在严格体检、防风险的同时,对走出去的企业也要加强多方面的服务。“我国应充分研究IT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完善信息采集、信息分层与共享机制,为企业提供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更接地气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沟通、投资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中介服务、权益保护等多样化的线下服务。”
参与规则制定和加强国际安全合作
如果说,摸底,算账,体检是我们自己关起门要整好的保险,那么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制定和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就是自信地走出去,主动打造和利用规则来控制风险,显然,这种手段更高明、有效。其实,随着亚投行, 一带一路等中国倡议获得广泛国际支持,中国已不仅是国际经济游戏的参与者,也可以是各种全球规则的倡议者和制定者。
央广短评:要“加保险” 更要“立规矩”
为企业走出去“加保险”已是当务之急。
审计署发布的20户中央企业2015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给我们带来一个吃惊的数据:384.91亿元。这是抽查的20户央企境外业务形成风险的金额,说白了,就是可能或已经亏掉的钱。
我们都知道“走出去”要交学费,也交了不少学费,但没想到仅20户央企,一年就可能交出将近400亿元的学费。要知道,去年中国500家钢铁企业,辛辛苦苦干一年也才赚了400亿。
因此,在为国企走出去“加保险”的时候,更应该“立规矩”。比如,有没有充分研究论证、有没有过硬的投资能力、最近财务报表负债率怎么样,去海外投资的是不是企业主营业务,是跟风投资还是确有必要等等。这些是保险,其实也是应该严格遵守的规矩。
海外投资并购,有时候像一束“带刺的玫瑰”,看着红艳艳惹人喜爱,但必须小心,有了规矩,带着“保险”,才好去摘。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