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基础设施:中国承包商海外发展新途径
当前,全球变暖、资源短缺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制约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需求与投资间的矛盾日益扩大。投资和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成为控制投资风险、提高基础设施质量的有效途径。
近日,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共同举办的“可持续基础设施与中国承包商海外新发展”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投资、研究机构和承包商会会员企业的代表达成了以上共识。
可持续发展满足企业多重需要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承包商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驻在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承包商会副会长王禾表示。
她认为,企业参与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是顺应“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可持续基础设施要求基础设施项目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其理念与“一带一路”所坚持的原则和倡导的合作精神完全一致。
同时,建设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是企业适应国际基础设施市场发展的需要。王禾介绍,当前,国际上陆续推出多个可持续基础设施评估标准,多边金融机构都制定了各自的环境和社会框架标准。企业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或机构投资者的融资项目,需要将可持续性要求融入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建设或运营当中。
她认为,建设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是企业树立良好信用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企业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营,需要通过建设质量优良、绿色环保、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基础设施项目,赢得当地政府、企业、媒体及社区民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彰显企业负责任的形象。
“当前和未来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发展都需要创造和创新。我们既要创造项目,也要不断对现有技术、资金融通、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创新。”中国电建老挝总代表华楠分享了企业在老挝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创新社会责任。中国电建十分重视和当地企业的合作,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帮助、联合开发等模式提高当地公司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真正的“帮有所获、帮有所长”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工程技术。中国电建在老挝投资的南欧江水电站,总装机127万千瓦,创新采用了“一库七级”的开发方式,将对水电站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流域的生态系统,凸显了全流域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环境保护。中国电建在老挝项目建设过程中转变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对立的传统观念,积极做好建设前、建设中及建设后的生态保护工作。
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越介绍,多年来,中机公司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作出了积极尝试。中机公司在缅甸建设的汽车、客车组装厂,解决了当地1000多人的就业,培训了上百名工程师,使当地人民增加了收入,享受到中国发展的红利,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在缅甸的美誉度。
绿色基建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目前,澜湄国家面临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各方需要携手应对的挑战。
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副主任张洁清认为,开展澜湄区域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对话交流,有助于加强区域间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促进可持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为此,她建议,一、推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和经验的分享。二、开展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指标体系的联合研究。三、提升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环境社会风险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四、加强与承包商会的合作,推动企业能力的加强和意识提升。五、积极建立伙伴关系,推动多方参与、开发创新性绿色金融工具。
承包商会一直注重将行业社会责任建设融入到企业的业务发展和项目管理当中。早在2012年9月就发布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2017年6月又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
承包商会战略与咨询部副主任尚升平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治理等四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进行了解读。他介绍,《指引》包含4个维度、68个指标,涵盖了境外基础设施项目从投资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他认为,经济可持续是项目建设和运营可持续的基础,社会可持续能够保证利益相关方和平共处,环境可持续是维持良好生态的基本保证,治理可持续是项目可持续的根本。
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环境质量管理司副处长Chanthala OPNHANH认为绿色发展的挑战来自于可持续的管理、生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气候变化和灾害管理的能力以及资金来源等多方面。
他介绍,老挝制定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2016—2020年五年行动计划”,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国家气候变化战略、国家森林战略、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以及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最近又制定了2030年环境愿景,推出了土地管理、水资源、气候、水文管理计划以及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项目。
承包商会秘书长张湘强调,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不能靠企业一己之力,需要建立各利益相关方参与、高度联动的体系。政府提供政策指导与支持,学术研究机构贡献智力成果,金融机构给予激励引导,非政府组织进行监督反馈,行业组织提供交流平台,企业负责具体实施,唯此方可使“可持续基础设施”落地。
循序渐进 不懈付出
2018年,69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境外营业总额达1141亿美元,占所上榜企业国际营业额的23.7%,即全球跨境基础设施近1/4的项目由中国企业承建。中国承包商目前已成为国际基建市场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力量。
王禾期望,中国企业要将可持续基础设施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全球责任、互利共赢”原则,积极主动与当地利益相关方沟通,加强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和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副研究员唐华清表示,随着合作机制的建立,未来在澜湄区域可持续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她建议,一、建立政策对话平台和能力建设体系,促进建设理念和经验分享。二、推动澜湄可持续基础设施标准的联合研究和推广。三、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金融机构体系的绿色化,发挥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监管作用。四、建立完善、透明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信息公开制度。五、在澜湄合作框架下推动绿色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试点。
对于《指引》下一步的应用,尚升平表示,承包商会将继续开发相关的配套工具,编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区沟通手册》,同时,更多地开展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的培训,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
会间,承包商会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发布了《中国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案例集》;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与WWF发布《澜沧江—湄公河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融资报告》。(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