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会上,多位企业家表示,欧美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监管,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确实有一定影响,他们呼吁相关国家注意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同时亦表示,仍有很多海外企业表示乐于接受中国投资。
今年4月中旬,经过多年讨论的《欧盟外商投资审查框架》即将生效,之后会有18个月的过渡期。去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批准《2018年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并开始实施《FIRRMA试点计划的暂行规定》。美国和欧洲相继加强了对外国投资尤其是中国企业投资的监管。
2月19日,普华永道发布了《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19年展望》(下称“报告”),201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下降23%。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会上,多位企业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欧美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监管,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确实有一定影响,他们呼吁相关国家注意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同时亦表示,仍有很多海外企业表示乐于接受中国投资。
海外投资需要消除误解
报告显示,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下降明显,由2017年的1225亿美元下降至2018年的941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并购交易额约为509亿美元,其次是亚洲、152亿美元,第三位是美国,吸引到的中国并购交易额为132亿美元。
伟凯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数据则显示,2018年,出海并购的中资企业在美交易大幅放缓,下跌65%至29.7亿美元,而2016年峰值为567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对西欧的并购在2018年强劲复苏,上涨78.3%至588亿美元,仅次于2016年峰值的906亿美元。
“我们的投资重点是欧洲和美洲,我们和欧洲企业家接触比较多,企业家对外国投资的需求很大,”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总裁、董事顾建国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欧盟国家政府对外国投资审查的收紧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在美国投资都会受到审查,因为中国公司或者是其他国家的公司往往被看作是美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会影响美国的就业等问题。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欧洲人担心美国对欧洲的投资,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又担心日本在美欧的投资,那个时候日本人什么都买,包括酒店和房地产。现在中国的投资在欧美地区不断增加,我觉得这个现象其实是挺自然的。”博克纳认为,关键是要保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蒋锡培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我们现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谁都离不开谁。他认为,欧美对一些产业限制外国投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因为政府或者是行业协会考量的结果。“但是如果要真正地借鉴经验、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和实质性地提高人们幸福生活,政府不应该有太多的限制,因为限制只能带来落后,开放才能更好发展。”
博克纳建议他国政府,不要将中国公司看作一种威胁,企业和投资国的政府应该理性沟通,这样能够让当地政府更好地理解中国投资者的目的,“我觉得每个国家都希望吸引外资,同时也希望一部分的产业和市场份额掌握在本地公司的手中。所以我们希望不仅有机构投资者,而且要有产业投资者。”
第三方机构也对海外并购的未来表示乐观。伟凯律师事务认为,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仍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未来仍有大量跨境并购交易机会。普华永道的报告则认为,2019年下半年海外并购有望回暖。
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
面对复杂的投资环境,企业是选择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呢?
欧盟咨询联盟-安博思高级合伙人博吾乐认为,投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
顾建国认为,不同的行业,不同背景的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采用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就我们企业来说,我们看到中国目前正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是一个金融背景的公司,怎么构建产业基础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这是我们考虑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的还是到境外做一些并购投资。我们定的目标往往是比较成熟的公司,它有比较长的发展时期,盈利模式、经营模式都是比较稳定的。”
为了保证对所投公司的控制,中建投倾向于控股性、战略性的投资,“这样可以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可以把企业的优势和国内的市场紧密对接起来。一般境外投资,要么是资本的配置,要么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我们认为应该把国外的比较先进的技术以及一些盈利模式、产业能够跟中国广大的市场充分结合起来。”顾建国表示。
蒋锡培认为,走出去是必经之路,一定要把控好风险,考虑好万一失败是否能够承担后果。蒋锡培建议,先把本土市场做好,再考虑欧洲市场、北美市场、中东市场。“如果不抓住家门口的机会,跨境并购也不会顺畅。中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机会,如何解决客户的需求和社会的痛点,企业才有价值。”
博克纳建议,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这需要3~5年的时间,“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公司的出价比其他国家公司的出价高得多,别的国家公司出价100元,中国公司就要出200元。”
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往往抱有一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心理,博克纳建议中国公司要深思熟虑,“不要让虚荣心驱动你的投资,如果没做好准备,还是放弃这个机会”。(来源 / 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