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在倡导低碳、环保理念,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近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上,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显示,虽然部分中国企业已具备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但整体而言,中企可持续发展表现仍然一般,未来需继续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深化合作,力争形成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合作项目,实力助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可持续发展水平待提高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王基铭介绍,报告共对1073家中国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资产在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达到了68.5%,万亿级以上的企业有59家,达5.5%,已上市企业占比达78.0%。
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以100分为满分,被调查企业整体表现分数分布为:75~100分的企业有117家,定义为良好;60~75分的企业有464家,定义为合格;得分在60分以下的企业有492家,定义为需要改进,测算企业平均得分为61.1分。报告认为,以上说明,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一般。
从分项指标来看,报告称,在竞争维度,中企面临金融资金、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进程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需要不断深化深层次改革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兼顾短期与长期利益,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环境维度,不同行业在环境维度的表现有所差异,其中钢铁有色、建材、能源化工类等企业环境压力大,其得分相对较低,很多行业尚存在意识不强、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数据不完善等问题,对生态环境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性的认识亟待提高;在社会维度,相对前两个维度表现,中企得分普遍较高,客户、社区、政府分别是72.0%、73.8%、85.1%,尤其是投资和就业政策的落实等指标,得分近90%。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基于上述调查,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表示,当前世界各国正在持续推动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方向的能源结构转型,在新科技革命、气侯变化及绿色低碳背景下,中企必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将其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抢占全球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王忠禹建议,中企要不断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力争在光伏和风力发电、蓄电池储能和充电、氢燃料、能源互联网、核电废料处理等方面与国际同行,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合作项目,要在突破性技术的合作研发节能环保的解决方案上多下功夫,对行业应用广、效果显著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要及时引进、消化和吸收。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举行,就此,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苏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时就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启动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也在推动“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旨在发布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报告,重点加强在应对气侯变化、海洋合作、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为中企带来了在国际上开展节能环保方面的研发合作项目,加强能源有效利用和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方面合作提供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