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五钻井公司宗东晨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在这片荒凉而传奇的世界里,我和其他石油人一样,平凡而又普通。 但我们也用走过祖国大江南北的脚印丈量着、记录着石油钻探的发展。
今年,他带领的70037钻井队,肩负着页岩气市场“五开五完”种子队的责任。要实现这一提速目标,宗东晨有压力,更有信心。
2015年5月以来,他一直奋战在页岩气市场,成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出征,初探页岩气
YS102井是中石油部署在昭通国家页岩气示范区的第一口页岩气评价井。2015年5月,随着70112钻井队第一车设备到达井场,标志着渤海钻探公司全面打响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征战的序幕。要吃下这口“螃蟹井”的,正是宗东晨和他所带领的钻井队。
出征前,曾有人劝他:“页岩气的井可不是那么好打的,年龄大了,别那么玩命了。”
宗东晨却说:“能成为国家页岩气开发的亲历者,我非常荣幸!”
自拿到YS102井的设计之后,宗东晨的眉头就没有松过。论难度,这口井在整个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堪称“大哥大”级别。复杂的地质情况,没有邻井资料可供参考,宗东晨带着队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得小心翼翼。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钻进井场悬崖下的岩洞里探查,山体内密布着深不可及的隧道和纵横交错的裂缝,裂缝的走向正是朝着井场的下方延伸,这预示着钻进时极有可能发生井漏。果然,在钻进至20米即发生了井漏失返,且纵向延伸30多米,严重影响了钻井时效和施工进度。宗东晨带领生产骨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使用吨袋方案制服了表层井漏“恶魔”。
为了把前期频繁堵漏耽误的生产周期追回来,正常钻进后,宗东晨带着弟兄们展开了班组间岗位练兵和起下钻劳动竞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精准操作,争分夺秒,不断刷新起下钻速度纪录。最快时仅用7个小时即起完3439米钻具,取得了22小时连起带下钻具111柱、取芯进尺9.07米、取芯收获率100%的最好成绩,创造了页岩气评价井连续取芯6筒,取芯进尺49.81米,芯长49.68米,平均取芯收获率99.74%的钻井指标。
再战,提速页岩气
顺利交出YS102井后,按照公司安排,宗东晨带领队伍回到四川,在长宁区块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战。他带领新组建的70037钻井队在页岩气开发进程中一路小跑:H23平台井架平移首次实现“三个当天”;H23-6井钻井周期39.7天,创造了当时页岩气提速新指标;H23-5井水平段长2556米,刷新了当时页岩气水平段最长纪录,受到甲方的通令嘉奖。70037建队仅一年,攻克表层和水平井段漏失两大难关,实现三开三完,钻井进尺1.4万米,安全生产无事故,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肯定,俨然成为飘扬在四川页岩气阵地上的一面旗帜。
他自提速大会现场回到井队的当天,就召开了动员大会。制定提速方案和措施,将提速指标落实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按照倒推法编制生产运行计划,每天进行进度跟踪分析,每开次、每钻一组地层的钻时速度,均与自己完成的井对标、与同区块的提速先进队对标,研究分析遇到的新问题、难题,踏着蓝线向目标进发。遇到井下复杂情况或钻时较慢时,他总是第一个到司钻房盯操作,及时调整钻井参数,在“三大两高”上下功夫。在抢抓生产时效上,他更是用心,平移工作按照小时、甚至分钟计算,在实现“两个”当天的基础上,又提速到“四个当天”:当天固井、当天拆井口、当天平移、当天安装开钻。
为保证能第一时间处理井上问题,他的对讲机一天24小时开机,随时掌握井下、设备、人员动态。全天候值守在井场,困得时候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儿,一睁眼又带上安全帽奔向井场。他始终对他的团队这样说:“国家需要我们、公司需要我们时,我们必须顶上去,做页岩气提速的领跑者。”
智取,创新解难题
在页岩气提速的路上,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宗东晨从未退缩,永远以迎难而上必迎刃而解的态度,用创新落实着提速。
在宁209H10B平台的两口井的表层钻进中,每当钻至井深114米时,均发生了失返性井漏,根据钻时判断可能是钻遇溶洞或裂缝,但洞有多大、裂缝走向如何不得而知,怎样才能直观的看到漏层的样子,为堵漏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信息呢?宗东晨提出使用水下摄像看漏层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他们将一部高像素手机装在透明度高的塑料袋子里密封,打开摄像功能和灯光,用一根结实的细绳系牢,缓缓地送进井眼。这部井下“CT”机直观地拍摄到漏层影像,为有效封堵漏层提供了依据。
他带领技术攻关小组,一年内主持完成了顶驱背梁校正架、掏罐气动提升装置、超长设备专用配重块、井口防污染系统、气路压力报警器、预制水泥基墩等十余项创新成果。手摇滚筒、表层堵漏获分公司2018年度创新成果奖;地线桩拔出器在分公司推广应用,获国家级发明专利;对开式捞砂筒解决了H213平台表层充气钻井的技术难题,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供稿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