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资料2533卷、4760册,设计图纸6.7万张,这是在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设)档案馆里收藏的京沪高铁全线设计资料的数量。中国铁设为京沪高铁总体设计单位,联合其他四家设计企业共同组成了京沪高铁的设计团队。5月7日,记者翻开这些档案资料,探寻京沪高铁的前世今生。
6.7万张设计图纸的背后,是对项目近20年反复论证、研究勘测的历史印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设就在铁道部的指挥下,开始了高铁研究,主持了高速铁路多项专业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积累掌握了大量的高速铁路科技资料及成果。从“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到“高速铁路路基结构型式及填料改良试验研究”,从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到30多个专业的勘测设计,中国铁路设计人苦苦奋斗、翘首以盼。
自1990年起,到2008年京沪高铁正式全线开工建设,历时18年。此间,方案比选,波澜起伏;前期论证,曲折颇多;勘测设计,精益求精。万千铁路科技工作者精诚合作,联合攻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和心血。仅设计文件中的初步设计总说明书就有400多页计40余万字。如果加上设计图纸,需要用卡车装运。
6.7万张设计图纸的背后,是中国铁路设计人不断攻克难题、刷新世界纪录的骄傲战绩。
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面临的技术难题其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史无前例。
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板铺调和轨道安装调整的误差要求小于半个毫米,如何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轨道上达到如此精度?勘察设计中,面对崩塌、岩溶、地震液化层、软土等不良地质现象,如何采取合理的地质勘察手段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如何在满足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情况下,遇水架桥、遇山开路?
不管是确保京沪高铁不失毫厘的精密工程控制测量技术,还是解决深厚松软地基沉降控制技术难题的精细化地质勘察技术;不管是世界创新的道岔梁设计,还是打破国外封锁自主研发的高铁Ⅱ型板;不管是把高铁引入枢纽的创新方案,还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车站设计……这些凝聚着中国铁路设计人智慧结晶的成套关键技术,为京沪高铁乃至中国高铁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障。
6.7万张设计图纸的背后,是京沪高铁成就中国高铁标准的辉煌记录。
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的标杆,展示了中国高铁的“速度与激情”,同时也是中国高铁标准体系的孵化器。
正是依托京沪高铁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实践,我国建立了由工程建设、高速动车组、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营管理、风险防控及系统集成等组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京沪高铁建设团队,在1000余项科技项目支撑下,创新了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和建设管理模式,形成了以《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为核心,涵盖149项建设标准、22项技术规范、768项产品技术标准和运营维护标准的高铁标准体系,使我国具有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速度等级高速铁路的强大能力。该规范成为我国第一部高速铁路设计行业标准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铁建设先进标准的集大成者,为中国高铁发展以及高铁“走出去”提供了系统规范的成套建设标准支撑。
合上这些历史资料,中国铁设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树礼介绍,中国铁设正在开展京沪高铁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研究。该系统将以数字化为基础,整合铁路数据资源,提供直观、高效的管理手段和查询定位方法,辅助科学决策。同时将最大限度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运营服务管理水平。围绕京沪高铁的未来开展的设计研究同样值得期待。(供稿/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