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 王泉勇:不负韶华不负企
2019-06-18

作者:于冰

  王泉勇是肯尼亚花园城市住宅二期项目的安全总监,比起“王总”这个称呼,我更习惯喊他“王师傅”。“师傅”既是“师”,也是“长”,一声“师傅”,既包含对长者的尊重,也有对“老师”的钦佩。除此之外,于个人而言,使用这个称呼也是一种惯性的坚持,几年前在一起共事的经历,让“王师傅”这个称呼成为那段回忆的一个特殊符号。

1-王泉勇.jpg
王泉勇

  作为一名老职工,王师傅的“老”不仅体现在年龄和资历上,他的吊装技术更是老道。41年的吊装职业生涯,王泉勇保持了零事故的完美“战绩”,为公司起重领域树立起一个标杆。

  在大多数同事眼中,59岁的王师傅依然有一颗“扮酷”的年轻心态。因为习惯戴墨镜,大家很难联想到他已年近“花甲”。而熟悉他的同事、朋友都知道,他戴墨镜的初衷并不是扮“酷”,这其中有故事。

  墨镜背后的故事

  41年的工作经历,让王师傅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至2002年在孟加拉供水六标工作的日子。之所以难忘,一部分是因为第一次出国的新鲜,一部分是因为项目不错的业绩,更多的则是缘于他与同事们同甘共苦、戮力合作的经历。

  孟加拉供水六标项目坐落于孟加拉首都达卡,在这个面积360平方公里的首都城市,聚集了超过1400万的人口。由于项目位于市区,施工过程不能影响正常交通,再加上施工区域人口密集,项目部从安全及工作效率角度出发,施工大都选择在夜间进行。

  两年的工期,王泉勇同其他同事一样,有十八九个月的时间在夜班中度过。

  老职工们都知道,2000年前后,正是工程局最艰难的时刻,由于资金短缺,孟加拉供水六标项目三十多公里的战线仅配备了两台吊车。吊车的出勤效率成为影响项目履约效率的一个关键环节。由此,项目的吊车使用被发挥到极致,一个工作面结束,王泉勇和他的团队必须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工作面,连轴转的工作状态贯穿了整个施工过程。

  作息规律的彻底颠倒加上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直接导致王师傅内分泌失调,出现了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消瘦、情绪急躁、失眠。最严重的时候,王师傅的体重由70公斤暴跌至53公斤,以至于原本熟悉的公司领导到项目检查工作时,第一眼都没有认出他。

  除了体重暴跌之外,王师傅身上表现突出的另一个症状就是眼球突出,直到现在,这一后遗症还一直跟随着他。也因此让“墨镜”成了王师傅的工作和出行的标配,伴随了他近20年,成为这个项目留给他永远的纪念。

  天道酬勤。包括王师傅在内的员工们的艰辛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经过两年的突击施工,该项目完美履约,并与孟加拉场地标、帕克西大桥等几个项目一起,为十三局赢得了很高利润,彻底改变了当时工程局紧张困窘的局面。

2-王泉勇与肯尼亚当地警察合影(身后是他参与吊装的钢结构天桥).jpg
王泉勇与肯尼亚当地警察合影(身后是他参与吊装的钢结构天桥)

  “救火”队员

  王师傅的吊装技术水平如何,单凭41年的从业经历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这一点就可推断出一二。

  多年来,王师傅先后参与过上千次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结构物的吊装任务,仅在肯尼亚市场,就参与了12座大型混凝土结构桥梁、12座钢结构过街天桥的吊装。而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任务不是他所在项目的施工内容。因为吊装技术高超,除了完成所在项目的任务以外,临近项目只要遇到吊装技术难题,项目领导通常都会想到他,都要点他的“将”。

  2013年9月21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生“西门商场”恐怖袭击事件。事件发生后,肯尼亚花园商城一期项目部先后两次应当地政府请求,出动大型吊车赶赴现场救援。技术担当王泉勇顺利成章成为救援的主力队员。娴熟的技术水平帮助当地政府圆满完成了抢险任务,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此外,在锡卡公路工作期间,王师傅还先后参与过两次当地楼房倒塌的抢险救援工作,抢救出数名当地伤员。

  为项目施工难题出谋划策、协助兄弟项目解决“疑难杂症”、抢险救灾,让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

  热心肠的老王

  41年间,王泉勇参与过引黄济渭工程,济南鹊山水库、玉清湖水库、潍坊白浪河特大桥,孟加拉供水六标,江西桃江特大桥,坦桑尼亚供水二期、三期,锡卡公路,肯尼亚花园城市商城一期二期等大大小小项目几十个。

  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让王泉勇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见得多了,经历得多了,只要现场存在安全隐患,他通常第一眼就能发现。不管是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只要发现问题,王师傅从来都是该提醒的提醒,该絮叨的絮叨,不怕得罪人,“只要是为大家好,哪怕大家背后说我多管闲事我也不在乎。”

  为了能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在与年轻同事共事的过程中,王师傅知无不言,把自己知道的全盘教给年轻人。因为参与结构物施工较多,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王师傅也了解得八九不离十,每次与年轻人一起配合浇筑,他总会适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把自己知道的,需要注意的,毫无保留地告诉年轻人。时间久了,项目上的年轻同事几乎都把他当成了老师。

  “我们这一代人,能吃苦,不怕难,对企业感情深;现在的年轻人知识底子厚,学东西快,可塑性强,如果年轻同事们能把老一辈的精神和自身的知识优势都发挥出来,企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好。”虽然即将退休,王师傅依然心系企业发展,对企业忠诚、尽责的感情一点没变。

  说句心里话

  马上就要到退休年龄了,被问起现在的感想,王泉勇回答“忙活了半辈子,奔波了半辈子,也想好好歇歇。”嘴上说想歇一歇,其实,能感觉到,王师傅内心深处还是割舍不下陪伴了他半生的吊车。

  参加工作41年,王泉勇从事起重工作41年,与吊车相伴41年。吊车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即将告别的时刻,内心怎会不起波澜?

  一项工作坚持一年容易,坚持10年不简单,坚持30年、坚持40年呢?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支撑着他?在我想不出用什么词来形容的时候,王师傅不经意的一句“热爱”点醒了我。

  “热爱”代表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更是一份责任。

  在王泉勇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张他与爱人的合影。常年与山河为伴,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不忘随身带上家人的照片。像大多数十三局男人们一样,王师傅阳刚、坚毅的外表下,也同样隐藏着一份自己的柔情。

  “如果退休以后,项目还希望你留下怎么办?”“只要公司需要,我义不容辞。” 采访结束前,我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王师傅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

  这就是王泉勇,一个真性情、不做作、技术娴熟而又踏实务实的十三局人。用他的倔强与执着,用他的满腔热情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用他专注敬业和负责任的态度,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企业的忠诚于担当;用实际行动,不断充实、丰盈着自己简单而又充满激情的人生。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