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对非投资企业数量,还是直接投资金额,民营企业占比都超过70%,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势。
“每周,我们都要接待至少两到三个中国投资考察团,而且这个数字在一直增长。目前已经有400家企业在我们国家落地了。”在近日的2019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上,来自肯尼亚工业、贸易和合作部的彼得·穆尼亚介绍道。
这只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一个微缩点。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在非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超过3700家,对非直接投资总量超过4600亿美元,今年1到4月份中国对非新增直接投资12.2亿美元,同比增长40.6%。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正在成为对非洲投资的主体。截至2018年底,无论是对非投资企业数量,还是直接投资金额,民营企业占比都超过70%,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
将中国的经验、技术在非洲落地“本地化”,帮助非洲加速实现工业化、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众多在非投资民营企业普遍的自发选项。
在乌干达卡隆古区卢卡亚镇,中亿农业园的工人收割水稻。
17年从“淘金者”到“好朋友”
在三一重工(600031.SH)总裁向文波的微信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他在一众国外政要家中作客的照片,他常常称这些政要为“我的朋友”、“我的好朋友”,其中不乏非洲国家政府首脑。
而在17年前,对向文波和他所在的三一集团而言,非洲还是一片陌生的大陆。
2002年,三一集团的第一台设备出口到摩洛哥,成为最早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但彼时的三一只是以一种“商业本能”嗅到了“非洲正面临城镇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商机。
在进入非洲市场后,三一集团先后参与了埃塞阿达玛风电项目、“非洲第一高楼”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宣礼塔、“世界最大炼油厂”丹格特炼油厂、“非洲最大火电厂”Kusile火电厂、南非世界杯场馆、蒙内铁路等。
近年来,三一在非洲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近三年平均增长超过50%。截至今年4月,三一在非洲累计销售超100亿元,销售设备约12000台。对非出口排名居行业第一。
同时,三一集团不再单纯地将设备卖到非洲,而将业务范围拓展至PC装备、风电、矿产、港口等领域,助力非洲工业化建设。三一集团与埃塞俄比亚企业共同运营阿达玛-湖南机械装备制造园。该园区以工程机械、能源电力、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设备四大产业为主导,将被打造成现代化装备制造园区。三一集团还与中非发展基金携手,在非洲市场的先进工业制造、清洁能源电力、大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抱团合作。
目前,三一集团计划在南非建立住宅工业化研发中心,实现本地化生产和制造,将住宅工业化技术转移到南非,同时为南非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除此之外,三一集团还与南非运输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港口、物流装备本地化制造等方面展开合作。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三一重工与中非发展基金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成立非洲业务投资平台,涵盖投资、生产制造、产品营销、属地金融、设备租赁五大业务板块。三一重工还与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伊洛夫集团签署了几内亚铝矾土矿开发、物流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此外,三一集团也与肯尼亚代理商雷姆巴斯建筑有限公司(Rhombus)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完成肯尼亚住建部35000套经适房开发,总投资额约10亿美元。
据三一重工国际总部总监周万春介绍,三一还计划在南非、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国建设组装厂,提升当地工业水平。“我们希望能在非洲投资建设,助力实现本地化制造,为提升当地的经济基础、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解决就业、培育专业人才等做出贡献。”周万春说。
这其中有两个颇具意味的细节,一个是三一集团设在湖南长沙的“三一工学院”开设了专门的“非洲班”,招收来自非洲的学员,教授这些学员工程机械操作、维修、制造等专业技能,并鼓励学员回国服务;另外,三一集团在2016年将突尼斯原驻华大使塔雷克.阿姆里(Tarek Amri)聘为三一重工副总裁,主要分管“一带一路”业务。
“三一重工多年来深耕非洲,实现了从‘淘金者’到‘好朋友’的转变。”向文波概括三一这17年在非洲的角色转变。
对非洲投资民企占七成
三一首次踏入非洲的时间,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加大对非洲投资的“前夜”。
“1990~2003年,我国投资非洲的企业大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实力强、管理科学和信誉好的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对非洲投资的中坚力量。自2003年起,随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投资非洲建设。”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在“2019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上介绍。
汪力成回顾,2000年,华立集团为了使“青蒿素”国际化,他多次去非洲进行市场调研,在打造“青蒿素抗疟药”全产业链的过程中,与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他介绍,继“青蒿素抗疟药”在非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市场后,华立集团又在乌干达将产业链延伸到了投资药厂、医疗器械厂、医疗服务中心等项目上,并准备在东非和北非等处兴建工业园。其中,在摩洛哥筹划和推进的工业园面积达10平方公里。
汪力成的另一个身份是中非民间商会会长。这一机构是2006年,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提议下,由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一家国际化商会组织,也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服务于中国民营企业开展对非经贸投资合作以及对接非洲各国民间和政府资源的商会组织。
据汪力成介绍,中非商会致力于积极组织、引导和服务中国企业“走进非洲、融入非洲、建设非洲”,以务实方式促进和推动中非合作、南南合作。截至目前,中非商会会员829家,联系对非业务与服务机构近3000家,会员企业已在51个非洲国家开展业务,在45个非洲国家累计投资100多亿美元,已直接聘用当地员工10.5万人,间接带动非洲150多万人就业。
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已在马达加斯加建成5个工厂,雇佣当地员工6500名,技术管理人员本土化率已达到80%。传音集团则为非洲超过3亿人提供了近4亿部手机。四达集团为30个非洲国家1000万个家庭超过5000万人提供了数字电视服务。
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华坚集团把真正的制造业带到了埃塞俄比亚,并帮埃塞俄比亚做了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解决就业,去年最多的时候解决了8000人的就业;再就是创汇,出口创汇完成了3800万美元。他说:“很多非洲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出口创汇,解决就业。”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前述论坛上介绍,近年来,一大批在国内乃至全球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深耕细作,既提高了国际化经营能力,实现了企业发展;又用实际行动支持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产业升级、创造税收、带动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克明同时表示,据统计,民营企业占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数量和金额的70%以上,已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其中,制造业企业占到了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势,如在刚果(金),中国民营企业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和形势的变化,从单纯的采矿业,向矿石冶炼等产业链高端加工环节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肯尼亚、卢旺达等国,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从传统贸易、承包工程,向电子商务、金融、工业园区等新兴等兴领域延伸;还有一些民营企业,以抱团出海的形式来带动当地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通过这种形式,在埃塞俄比亚等国的中国民营企业,已逐渐形成了行业产业集群。
“组船出海”助推工业化
6月28日晚,宋广征在长沙的一家宾馆与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进行了会面。双方谈论的核心话题是准备投建的“乌干达湖南产业园”。
宋广征身份是湖南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长沙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理事长,持有一家湖南麓谷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而他设立的湖南海凭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牵头在乌干达开发“乌干达湖南产业园”。
《乌干达愿景发展战略2040》提出,要在2040年实现GDP总量达到5805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95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目标。湖南省方面认为,湖南产业门类齐全、优势产业突出,与乌干达经济发展需求极为契合。于是,上述产业园应运而生。
宋广征为此多次赴乌干达考察,先后看了10余个地块,最终选定了Katosi地块。据介绍,该产业园以深圳为样板,打造“产城融合”的经济特区,总规划用地20平方公里,总投资120亿元,分三期开发,建成后将是乌干达最大的产业园。一期的六大产业基地包括农牧渔产品加工基地、医疗器械基地、生物医药基地、电子信息基地、农用机械基地、物流产业基地。项目采用PPP模式,乌方为园区免费提供土地,并负责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关的税收、产业发展、一站式服务等支持政策。
宋广征的计划是:“将湖南及国内先进的制造业引进(乌干达湖南)产业园,实现本地化制造,产品面向整个非洲。”
在此之前,中国企业已经在非洲建有众多产业园区。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的信息显示,将有更多企业有意去非洲投资园区,而更多的企业则对通过园区这种“组船出海”的方式将产业落户非洲很感兴趣。
钱克明认为,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看,工业园区是探索工业化道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当地建设园区,将有助于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提速。
据了解,非洲的制造业只占全球的2%左右,大部分国家百业待兴。
在汪力成看来,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在非洲各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五金、家电等。倘若这些制造业企业将部分产品在非洲实现本地化生产,既可以更高的性价比满足非洲需求,又可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为此,中国民营企业从过去产品“走出去”正在逐步向产业“走出去”升级,但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小民营企业对于走进非洲,最期待选择的还是“组团出海”的形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汪力成认为,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自我积累和探索中形成的各种宝贵经验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另一方面,彼得·穆尼亚则十分热情地请中国企业去他的国家投资。他说:“我们希望能够提升制造业在GDP当中的占比,现在是8.7%的贡献率,我们希望到2022年把它翻一番变成15%,也就意味着我们制造的产能要不断提升,差不多每年都要增加30%。我们特别欢迎大家到肯尼亚来投资兴业,也希望制造业很快能够达到15%的GDP贡献率。”( 来源 / 第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