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天工:最美逆行者,保卫飞凤城!中冶天工驰援南宫战疫收官在即
2021-02-01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自1月17日夜间开工以来

中冶天工近2000名建设者

咬定目标不放松

连续作战不懈怠

不讲条件、不惧危难、不怕疲劳

敢打敢拼与时间赛跑

与疫魔竞速

面临“疫情”与“工期”的双重压力

中冶天工举全集团之力

投入最优资源、最强战队

吹响战疫冲锋号

现在为您介绍中冶天工

驰援南宫战疫最新进展



河北邢台南宫市方舱集中隔离点A地块1047套隔离单元已于1月30日晚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首批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已经入住;B地块1015套隔离单元已全部具备交付条件,隔离人员所需硬件物资已经分批开始布置,等待政府接收,并在进行最后的环路硬化等工作。

南宫市中医院方舱集中隔离单元已于1月29日下午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

南宫市妇幼保健院方舱集中隔离单元已全部具备交付条件,正在等待政府接收。

随着工程进入尾声,在人员相继撤场的同时,为做好后期运维工作,项目建设指挥部经过系统研究,决定成立南宫方舱集中隔离点运维突击队,自成立突击队倡议下发之后,近百名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积极响应,踊跃报名,经过指挥部的统筹安排,最终徐永博、靳士豪、崔会永、张荣辉、仲维韬、付微等20余名同志毅然决然选择驻守南宫,全力确保隔离单元高效运行,与疫魔抗争到底!

抗击疫情如救水火

天工勇士舍我其谁

在“天工速度”不断刷新的同时

有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建设者

他们义无反顾、顽强拼搏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

在南宫战疫的“那些事儿”

马海涛:你们先撤,我留下

随着驰援南宫项目渐近尾声,接到现场指挥部分批撤离现场的通知后。工程技术总院设计院的马海涛对与他一起并肩战斗半月的战友们说:“你们有的孩子小、有的刚参加工作不久,过年还要回家看看爸爸妈妈。项目后续还有一些设计配合的工作,我孩子大了,家里父母有媳妇帮忙照顾,我没有后顾之忧。你们先撤,我留下。”

他作为此次援建南宫的设计团队领队,第一批抵达南宫后,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踏勘,15分钟内完成实地测量,40分钟内完成踏勘及测量成果,3小时内与政府有关部门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参加工作10余年,丰富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经验为圆满完成此次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白天负责协同相关部门开展各项工作、进行方案汇报,夜里赶制深化设计,进行技术交底,指导现场施工,及时将现场情况及需求反馈回天津后方阵营,为48小时A、B地块图纸的顺利落地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疫情面前,他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接到援建南宫的通知后,他没有一丝的犹豫,主动请缨,毅然前行。由于现场条件有限,啃面饼、饮凉水,打地铺、车里钻,夜以继日,每天睡眠不到三四个小时,他克服一切困难,毫无怨言,展现出了天工设计人的坚韧与风采。

朱利强:家人的支持让我动力十足

“我今年可能不能回家过年了,家里家外的就得靠你多忙活、多张罗了。”

“没事,你在那也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呐你就放心吧,在那好好干,这是光荣的事,我们也很骄傲。”

这是工业工程公司朱利强在连续工作了几天后,给家里打的第一通电话,听了妻子的话,他一个大男人心头一暖,鼻子一酸,他原以为要安慰家里人不要担心,没想到反是妻子安慰上他了。而立之年的他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但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无怨无悔的来到了援建一线,只是从那天起,他的电话没断过,脚步没停过,在别人眼里他就像是一个机器人,穿梭在现场的各个角落,盯进度,保质量,脚磨得起泡,挑破了再出发,手冻得裂口子,搓一搓继续干,嗓子喊哑了,清清嗓子继续指挥。在短短几天内,将一片杂草荒地建成整整齐齐的箱房区,这里有他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劳。

李庆峰:我战胜了自己

听到援建南宫消息的那一刻,他第一时间在请战书上按上自己的手印。“先不说了,我得去送援建人员撤场了,今天计划撤离500人”,他匆匆挂了电话,我虽然看不到他的样子,却能想象出他一定迈着急速的步伐向着他坚守的岗位奔去。他主要负责进出南宫运输援建物资和人员的车辆引领、疏通卡点,这是一个体系的运行协调,配合是最大的关键点。车辆来自四面八方,而南宫市处于封控状态,所以每个路口、每台车辆都需要协调,这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因为大家都处于长时间等待和高度的谨慎中。作为一个急性子、一贯雷厉风行的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辆车他都细心登记、引领,耐心协调、护送,保证了每台运输车辆安全抵达、每台运送车辆顺利通行。他兴奋的说:“我做到了,我战胜了自己!”他就是中原公司邢台凰家公元项目项目经理李庆峰,作为项目经理,他一直守候在项目上,作为援建人员,他表示一定要坚守到最后!

白文华:不等不靠急先锋

“驰援南宫!谁报名?”

“我!”

第一时间请战,白文华简单收拾行装,便同四名同事驾车前往南宫。作为土建施工管理人员,到达现场后他立即投入工作,测量、协调机械、场地平整乃至现场人员平衡,施工现场随处可见白文华忙碌的身影。他说:“不等,不靠,拼尽全力往前赶,抢出进度开好局,才能为后序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当一个个隔离单元吊装在混凝土地面时,白文华心头的巨石也随之落了地。在南宫这片土地上,他留下了一名普通建设者的汗水和足迹,只为兑现请战书上的承诺:困难面前不退缩,责任面前勇担当!

张天武:“不累,都是我应该做的”

冷风刺骨的工地上,张天武从工地下来,一边啃着馒头,一边写现场日志,时不时做个标注、划个疑问符号。作为机电分公司南宫方舱集中隔离点青年突击队的一员,张天武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编制管道施工组织设计,审查施工方案、进度计划,还主动承担起A区管道工程施工跟踪检查,对偏离进度计划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对可能阻碍工程进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协调,与时间赛跑,与晚霞为伴,常常吃不上饭。问他累不累时,他总说“不累,都是我应该做的。”在南宫的建设工地上,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怀着一腔热情,热烈挥洒着奋斗的汗水,用坚定守护诠释最美青春!

吕旭东:月光下的逆行者

“兄弟们,咱们就算头拱地,也要保证完成任务啊!”这是装配式建筑事业部吕旭东深夜开协调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协调现场的“润滑剂”,吕旭东挑灯夜战,定人,定时间,定任务,落实攻坚策略。协调配件,现场指挥,虽然日夜忙碌,但是忙而不乱,协同队友在争分夺秒中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问到他此次援建南宫家人支持吗?他肯定的说:“我媳妇非常支持,她是一名医生,曾经也是抗疫战场上的一线人员,现在我也加入了这个战队,我感到非常自豪。”话音刚落一车配件到场了,他拿着对讲机转身走向了施工现场。

徐琰慧:为了电话那头的牵挂

援建方舱医院的消息一出,二分公司兴隆新城红石郡城堡酒店项目安全部长徐琰慧火速报名“我是邢台人,邢台有难,如果不来,我会后悔一辈子!”1月18日晚,雪花随着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至,原本计划1月19日7点出发的他,不得不紧急交接好工作,打点好行装,凌晨两点顶风冒雪,独自驾车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前往南宫“方舱”报到。

自从进场后几乎是“连轴转”,给工友们检查安全装备,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管……徐琰慧已经想不起来这几天睡了几个小时。休息的间隙他总会抽空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电话这头是方舱医院的建设者,电话那头是坚守在岗位上的爱人,还有留守在家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尽管一家人身处不同的地方,但电话那头永远是徐琰慧的牵挂。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不停地叫着“爸爸!爸爸!”徐琰慧总是会耐心地回应,“宝宝乖,爸爸在建造一座可以把病毒挡在门外的房子,建好了就回来陪你们过年。”在对抗疫情的战场,徐琰慧是名勇敢的战士,而此刻,他是个温柔的爸爸。

刘家俊:奋战在南宫的日日夜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开物公司刘家俊作为首批到达南宫市的援建人员,从这一刻便开启了他奋战南宫的序幕。他积极配合项目建设指挥部领导,联系箱房供应商与附近的丰翼小学,高效解决了大部队进驻南宫第一晚的住宿及现场用水问题,为后续施工人员的进场做足了准备。

在南宫的日日夜夜,他白天跑现场,疏导车辆交通与卸货地点,嗓子喊到嘶哑,晚上梳理后勤物资发放情况,随时调配补充,手指不停敲打着键盘。一天夜里,他在接安装工人返回项目建设现场的路上,看到市内好多路都已经封闭,为了掌握防疫区内的隔离路线,便于物资车辆快速到达施工现场,他和随行人员将工人安全送达后,立即返回市内,将可通行的路线,标注了道路名称,绘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与当地政府有效沟通,解决了运输道路的问题。他说:“要想顺,路先通”。这就是刘家俊,着眼工程大局,从细微处着手,带领着大家以开物必达的匠心精神,展现着中冶天工人的风采。

崔会永:爱屋及乌释大爱

“媳妇,对不起,过年我们不能一起回家看父母了......”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是无言的担心更是深沉的理解。

1月18日下午,简单吃过一桶泡面后,崔会永便投入到搭建生活区的紧张工作中。上一项工作刚刚完成,他又开始负责土建现场夜间“抢工”,时间紧,任务重,他片刻不敢停歇,坚守负责片区像“陀螺”一样在施工现场不停奔波。凌晨三点,当工人师傅筋疲力尽之时,他就拿起扫把和铁锹带头干,每天两三小时的睡眠已养成他的“南宫生物钟”,日行五万步(约30公里)也已成为常态。他说:“每一件小事干好了,都是大事!”清扫隔离单元、悬挂横幅、修建临时厕所......他所有的付出都为了工作能提前完成,为了早日攻克“南”关。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他回答南宫是养育他爱人长大的地方。

贾浩然: 南宫“不是”前线,是家乡

出征前他这样对他的爸爸妈妈说:“爸妈,我已申请去援建邢台南宫市的方舱隔离单元建设项目,我认为这是我上班以来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希望爸爸妈妈能理解我的选择,我会保护好自己,邢台是我的家乡,我去保护义不容辞。若战疫,召必回,战必胜!”

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全力支持,简单收拾行囊准备出发。出征前他这样对他的同事们说:“天津的战友们,现场交给我们了,南宫不是前线,那里是我的家。我们一起加油!”

作为第一批抵达南宫的设计人员,他刚到达现场就马上与同事们一起投入到场地测量和勘探工作中,由于现场物资短缺没有GPS定位仪器,他们用50米的钢尺一点点的丈量A、B两个设计地块,并且第一时间将基础资料反馈给在天津备战的同事们,第一时间将测量结果反馈到CAD图纸上进行绘制,为终版设计方案的落地实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现场人员紧缺、时间紧迫的条件下,他撸起袖子和工人们一起拼装床位、清点方舱内部必需物品。

他常说:“这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来保护义不容辞。”

任万武:义不容辞援建家乡

“领导,让我去吧,我老家是河北的,现场的情况我来处理应该会更熟悉一些,缺东少西的我打个电话也方便些,而且我以前是特种兵,身体好,吃得了苦。”工业工程公司任万武在收到通知后打通了公司领导的电话。他是一名老党员了,一有问题就冲,一有难题就上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只要是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做”。这次援建南宫,对于他来说更是舍我其谁,简单的拿了两件衣物就连夜从周口出发了。数九寒冬下,现场条件极其恶劣,没有水喝,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干裂的嘴角起了大泡,吃饭时只要张一点点嘴就裂开,可他根本顾不了这么多,现场需要他,此时的他已经连续奔波忙碌了四天四夜,即便这样,他还是只在车里眯了一小会就又消失在了大干人潮中了。大家怕他吃不消,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我还吃得消,咱就是干这个的,只要让人们早点解封,家人早点团聚,比啥都强。”

侯雨:为国家,义不容辞

“来之前听你说29日是你儿子两周岁的生日,视个频看看孩子吧!”

“你不提醒我差点都忘了,有空了再说吧,先干活。”

他叫侯雨,是装配式建筑事业部一名设备管理员。17日清晨,他是第一批前往南宫的“战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一批前往的人员必须有丰富的临时水电及照明、大型机械设备、吊车等实操和协调的经验。到了现场就没有昼夜,曾连续72小时不间断工作,他从未懈怠!他告诉妻子“能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是我的骄傲,也是我的价值!”29日是他儿子两周岁的生日,他只能抽空视频看一眼孩子,从未分离过的妻子却在给他打气:有我呢,别担心,一定要做好防护,干好工作,我们等着你早日归来!

刘树军:全力保障现场物资供应

1月17日,在经历了前期大量准备工作后,开物公司援建人员刚踏上南宫这片热土,运输后勤保障物资车辆也源源不断的到达,刘树军也是这队伍中的一员,他奋勇向前,拽电缆、扛水管、装吊带、安床铺,与大家一道奋战,势必保证援建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满。

这边刚“落了脚”,下一秒现场需要的物资采购计划就纷纷,急促的电话铃声便不绝于耳,“现在马上发个单子,你们抓紧报价,赶紧返给我”,“货车找到了吗”,“物资装车了吗?什么时间能到,这边工程这么急,千万不能耽搁啊”,凌晨1点钟“辛工,货到了,咱们抓紧卸车到位,一起点数验收”……。在这样紧急的工程中,开物人没有白天和晚上的区别,只有忙碌的踱着脚步、时而弯腰、时而伏案、时而托举的身影,和保障了物资供应后那一瞬间胜利的微笑。

工程已接近尾声,但他依旧闲不下来,为充分利用可回收的剩余物资,他又马不停蹄的和公司的其他同事开始回收现场的剩余物资,将物尽其用的美德发挥到最大。

吴宝钰:青春之我挑重担

“想家吗?”

“想父母吗?”

“想女朋友吗?”

面对“灵魂”三问,他沉思未语,却红了眼眶。

刚刚入职半年的吴宝钰可能是驰援南宫建设者中最小的一名管理人员。98年的他年龄虽小,干的工作却不少,他负责每天核实上岗工人信息并统计工资发放情况,在工人返乡时为他们办理离开南宫返乡手续......经常对着电脑把眼睛熬得通红,可他从不叫苦喊累,常说:“兄弟们信心十足来到南宫,也必须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回到家去,绝不能出任何差错,这是我必须尽到的责任。”统计好各类信息后,他又拿起安全帽奔赴施工现场协调工人分区作业;凌晨时分,总能在防疫卡点看到他站岗执勤的身影.....在南宫的这些日子他每天仅能睡两三个小时,可他却总跟家里说:“你们放心吧,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廖军:天工就是我的“家”

已经上了回太原高速路的他,听到天工援建南宫消息的那一刻,义无反顾逆向而行,全力争取参与援建行动。

谈到这次援建的动力时,他说:“我是天工人,天工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责无旁贷”。

说到过年无法与家人团聚时,他笑笑说:“没关系啊,天工就是我的‘家’,能参与这次援建我一直觉得很高兴!”

他是中原公司邢台凰家公园项目物资负责人─廖军。上亿元的物资进场、盘点、登记、分发,根本没有时间去感受苦或累,只有本能的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就像一台不熄火的机器,拧紧发条在高速运转着。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沙哑的说:“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一切都回到正轨吧”。已经快半年没回家的他,参与这次援建离团聚的日子又将继续延期,但他从不曾在意过这些,只为能参与此次援建行动而感到高兴,也许就像他说的,天工就是他的 “家”,他一直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所以从不曾想过退缩,只有不断的奋力前行!

陈河:公司有召,家乡有难,我必须去

“领导,公司在召集驰援南宫的管理人员,那是我家,让我去吧,我必须得去,就算您不批准,我想方设法也得去”。1月15日晚,二分公司李小洼项目物资负责人陈河第一时间主动请缨,驰援南宫。

“家乡有难,你去是应该的,去了就好好干,要求是别给咱项目丢人”,在项目经理的嘱托下,陈河成为了第一批来到南宫“方舱”的建设者之一。

负责现场物资的陈河,到达现场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当即投身工作。由于厢房源源不断抵达“方舱”,与供应商对接及组织验收、协调卸货更是不能出现片刻间断,陈河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几乎就没断过,口袋里的两块充电宝成了“标配”,接连三天凌晨5点前就没合过眼睛。看着双眼通红的他,不禁让人动容。面对这样繁琐又繁重的工作,每天只能眯三四个小时,陈河仍坚守阵地、坚决不退。面对采访时他风轻云淡地说:“家乡有难,我不能袖手旁观,能为家乡抗‘疫’出力,特别满足,一点儿不觉得苦”,却显得格外笃定。

徐岩:“要抓紧了,咱们的任务很重!”

“敷设电缆,安装桥架,接线,安装电气盘柜,送电调试,防护接地,安装路灯及庭院灯……。”作为机电分公司南宫现场电气施工负责人,徐岩深感此次任务责任重大,不容疏忽。扒图纸、看现场、核路径……,他一面带领工人按照施工图纸加班加点敷设电缆桥架,一面反复核对入场资源。与施工人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抓紧了,咱们的任务很重!”面对疫情,或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坚信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无论有多少障碍和困难,天工人都将迎难而上,为爱一搏,以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奋斗精神和赤诚仁爱、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为南宫建设贡献磅礴力量。

于加印:有需要喊我一声就行

“老于,又跟姑娘儿子视频呢”,装配式建筑事业部于加印总是不好意思的笑笑,已经到南宫10多天了,每天接近于18小时在施工现场穿梭的他,从物资调配到模块房安装,再到工程检测检修,“有需要喊我一声就行”成了他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已是疲惫,但是能抽空跟7岁的女儿,3岁儿子的视频,是他最解压的方式。于传印的微信昵称为“忠诚”,曾有同事开玩笑的说,“老于,你这微信名起的老土了”87年的“老于”默不作声,一位不会表达,也不善表达的大男孩用他的行动真正做到了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国家。

唐迎利:逆行英雄

“燕赵自古多义士,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也成长在这片土地上,感情自然要深厚得多,虽然极不希望看到这次疫情,但是能够参与其中支援建设我还是倍感荣幸”。工业工程公司的唐迎利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面对当前南宫疫情防控形势,他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要求“回家”。初到现场的他面对荒凉的大地不由得眉头紧锁,时间紧迫,容不得有片刻停息,看图纸、查现场、对方案、盯进度,多年的一线施工经验,加上踏实肯干的劲头,经过几昼夜的奋战,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隔离舱,他紧锁的眉头终于渐渐舒展开来,昨日荒凉的大地,因为他们的存在也变得温暖。他常说“我们天工人迎难而上接受这次任务这是一种荣耀!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辞辛苦,无暇休息,跟这样的兄弟们在一起,想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奋斗才有劲,坚守才值得,我们的建设马上就要完工,也希望在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早日战胜这次疫情!”

王海:机械设备保障到位

三分公司王海等3人,也在第一时间加入到开物公司援建队伍中,组成机械设备小组,保障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他们调配管理现场26台吊车、10台运输车辆,其他土方用设备28台,同时服务于现场箱房安装、物资装卸、土建施工等相关工作。作为组长的王海,进场前就做足了功课,他带领小组成员多方积极沟通吊运设备资源,确保按时到场,时刻关注着吊运资源的就位情况,及时协同其他业务小组,“吊车已准备好,随时待命”,“吊车已就位,可以进行吊装作业”、“夜间吊装注意安全”,这是他说的最多的话,正因为有他们付出,才出色的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调配任务,大家亲切得称呼他为“钢铁侠”,是大家公认的“物资空运工”。同时,在满足吊装任务的同时,王海精细的盘算着机械使用的调配管理,优化使用现有机械设备,极大的降低了机械使用费用,为工程快速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崔德润: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18号到现场彻夜指挥平整场地支模板,协调罐车进行基础混凝土浇筑;20-23日,按照指挥部安排在防疫卡口门口站岗,指挥交通,保证现场施工车辆正常通行;24-25日,指挥现场机械平整现场道路;25日晚至26日,确保现场道路全部浇筑完毕;27-28日清扫现场卫生,并协调人员将隔离单元内部所需物资按照标准精准码放......这是崔德润在南宫的“作战”时间表,连轴转、“5+2”、白加黑,一切的一切,只为了能尽心尽力把工作干好,早日完成既定任务,让隔离单元交得出、用得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高光远:我感觉自己“变”了

平时不善言辞、不喜欢表达的他,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并且一边工作,一边尝试突破自己。将近2000人聚集在300米长的道路两侧,保持1米的距离很难,靠什么降低风险?靠喊话,靠消杀!他是来自中原公司邢台凰家公元项目的防疫消杀专员─高光远。没有上下班,全天都是工作时间,累了和衣而卧,饿了吃两口盒饭,他一直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每天高强度的消杀工作中,但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倦怠。他说:“我知道自己责任重大,我一定会尽全力确保参建员工零感染!”他还惊喜的告诉我们:“我发现自己‘变’了,我会主动和别人沟通了,我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了。”说完他又乐呵呵的继续去做消杀工作了,“每天忙碌并快乐着”这应该就是他最真实的状态。

付微: “我是承上启下那一代”

朝阳破云而出,洒下一片金红,一宿未合眼的付微望着天边坚定地说:“我们一定得走到时间前头去!”,作为A区的管理人员,机电分公司付微深知南工建设有多重要,白天他为工人提供技术指导解决难题,晚上他带着工人通宵达旦保证进度。加班时,他常常留到最后,让新老员工先回去。大家心里过意不去,他便说:“我是承上启下那一代!哈哈……。”爽朗的笑声给人安慰,令人心暖,质朴无华的信念是他勇敢抗起困难和重担的动力和支撑。老一辈天工人倾尽勇气和智慧精心书写出恢弘的企业发展之路,他们身上有胆识、肯吃苦、技术过硬……,正是这些优良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天工人为企业辉煌的明天奋进不止、勇往直前!

李强  战疫场上的擂鼓手

他叫李强,是工业工程公司此次援建任务的物资“搬运工”,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他就是擂战鼓的士兵,在这一场毫无硝烟的战争中,他做到了一方有难我来援,出发前,他慷慨激昂的说道“疫情就是命令,施工现场就是战场,现在南宫的老百姓们需要我,我们要像战士一样冲向前去,并为之战斗”。一踏入南宫,他手中的电话几乎就没有放下过,“货到了,卸哪啊?”,一个又一个的电话、讯息让他应接不暇,冒着严寒,顶着风沙,他时刻穿梭在援建现场各地,有时这头的货到了他要盯着对接、卸货,那头的货车拉着组件也来了,他又要返回去指挥卸货,他和他的兄弟们与时间赛跑,他们相互鼓励相互依托相互信任,彼此坚守初心,共同为援建工程献策献力,他说“这片建设地就是一所爱的土地,虽然短短几天,但是承载了我们天工人的辛劳与付出,很荣幸,我见证了这一切,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与满足!”

靳士豪:九零后强将

靳士豪,典型的90后,是开物公司年龄最小的职工,浑身散发着青春昂扬的斗志,他总是面带笑容,同事们都亲切称呼他“小靳”。本次援建任务他主要负责后勤保障物资和施工小型工机具的发放,后勤物资本就纷杂琐碎,发放难度也大,要做到物清账明需要下一番狠功夫。每次物资到场后,小靳就立刻按照发料清单,组织人员卸货、点数、验收,不管白昼和夜幕,只要有光亮,哪怕是在微弱的手电筒灯光下,也能看到他瘦小的身影。由于天冷,天天大批量赶来施工人员,急需领取生活物资,小靳一面面带微笑安抚大家的情绪,一面高效组织大家有条不紊地领取物资,并详细登记,他话不多,总是乐呵呵地说“这活我来干”,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的笑容最治愈。听说指挥部拟成立运维突击队,他积极报名参加,他说:“运维我比较在行,还是让我来吧,河北是我的家乡,让我为家乡再多做点贡献”。这就是开物青春的模样,闻令而动,勇往直前动则必胜。

董树生:“我和我的人都可以上”

在新增的南宫市中医院医护人员临时用房疫情防控重点援建项目工程中,机电分公司外协队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面对新增加的南宫中医院援建任务,劳务队长董树生同志抵挡住回家和风险的双重考验,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挺身而上与二十多名作业兄弟做好层层防护,前往“新防线”投入奋战。特殊的环境,繁重的任务,他和他的队友们负“重”前行,凭借着丰富的水电安装施工经验对工程设计进行了二次优化,在保障实际使用功能的同时又使得施工过程方便快捷,通过两天的不间断奋战,顺利完成施工安装验收任务。项目部的管理人员说:“老董是一个遇事能扛事、遇上难事更较真儿的人,就是憋着一股劲儿干到底!”危急时刻冲在前沿站在前线,继承和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董树生及队伍用舍我其谁的精神诠释了劳务队伍协作的精神,一位位朴实的农民工兄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王绪奎:他们更重要

“咋还没有吃完饭,半个小时都过去了。”

“没事。”

“先把饭吃完再干吧,都凉了。”

“工人们返乡迫切,我必须要第一时间把返乡登记和健康防疫核酸资料都弄完,确保他们安全返乡,这个最重要。”这是装配式建筑事业部王绪奎和同事的一段普通对话,对话虽短,但让人满是心疼。“没问题,我马上办”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言必行、行必果,不仅要结果,而且要速度,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面对南宫隔离舱援建的紧急任务,他自告奋勇第一个报名参建。参建后他负责现场人员的入场管理、健康防疫核酸资料管理、返程人员手续办理等工作。人员流动、任务紧急、援建后人员迅速撤场隔离这些实际问题都要求他又准、又快的做好人员信息登记、做好充分沟通协调,组织好人员,护送人员安全离开。看着返程人员健康、安全的离开,工作中的苦都变成了心中的甜。

付达:师傅等等,让我认真记一下

“付达,你来,我给你交代一下场地排水的总体设计思路。”

“师傅等等,这里地形复杂,让我认真记一下!”

这是来自工程技术总院一对设计人员师徒的对话。

作为刚刚入职1年的大学生,此次援建南宫,付达代表道路专业设计团队前往抗疫一线。不管多么劳累,从未见他抱怨,常说自己年轻,一晚上不睡第二天工作也不受影响。

为确保A、B地块的施工高效、顺利的进行,1月20日晚11点,已经连续奋战了20个小时,依旧坚守在施工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及指挥部提出的设计要求,对总图及道路进行设计并指导施工。他说:“对我来说,疫情也是一次人生的考验。以前,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几个字,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但现在,看到灯火通明的现场,机器声、脚步声和指挥声交织在一起,看到这么多的同事为南宫人民脚步匆匆,奔波忙碌,我常常会感动落泪……”

这场战役与以往不同,抢建应急工程就是抢救生命。这群90后年轻的设计师们自告奋勇,纷纷请愿到最前线参与援建,以图为盾,以笔为枪,以毅战疫,展现出了央企人的责任与担当,这无不让人感到动容和温暖。(供稿: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