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在国际隧道协会(ITA)刚刚公布的2022(第八届)“ITA隧道奖”获奖名单中,集团公司设计的“深圳市黄木岗交通枢纽V柱空间”项目经历多轮角逐,从23项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ITA地下空间创新贡献奖”,集团公司又一次代表隧道设计行业最高水平登顶国际最高舞台!
国际隧协执行委员Andrea Pigorini线上揭晓获奖项目
国际隧道协会全称为“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是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的国际性学术组织,是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ITA设立的年度奖项也被公认为是全球隧道行业的“奥斯卡奖”。ITA成立于1974年,总部设于法国布朗,每年召开协会年会及学术报告会。作为国际隧道工程业界的权威性组织,每年面向全球评选一次,旨在推动世界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铁设团队(上排左二)参与汇报并答辩
在该国际奖项的申报中,在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爱东带领下,城交事业部项目总体姬利伟和结构副总体张晨明带领设计团队成员李彦巧、杨励、张西巡、魏凯旗等人员,与枢纽施工单位团队共同发挥优势,凭借丰富的项目研究积累,经过多轮头脑风暴策划、素材搜集整合和汇报答辩,最终成功斩获全球隧道行业的“奥斯卡奖”。颁奖典礼(线上)上,国际隧道协会执行主任Olivier Vion指出该成果在地下空间设计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执行委员Andrea Pigorini向团队颁奖表示祝贺。
获得该奖项的深圳市黄木岗交通枢纽V柱空间是黄木岗交通枢纽工程重要的人员集散和轨道交通换乘空间。进入黄木岗枢纽内部,首先被V柱空间吸引,作为国内第一座地下“V柱”结构体系,V柱是黄木岗项目最具特色建筑元素之一,也是结构支撑体系的重要部分。该空间由鱼腹型车行隧道和地下4层直线站台围合而成,中间区域开设中庭,结合上部隧道在中庭周边形成回廊,中庭内有阳光和绿植,在地下创造了犹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数重”意境的交通空间,并以此显著的建筑特征来帮助乘客识别方向,达到高效使用的目的。
枢纽V柱空间实景
作为全国首创”隧-站-桥”一体化设计的地下轨道交通枢纽工程,黄木岗枢纽在设计之初便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在满足功能合理、换乘方便等基本特性外,突出强调空间个性化及趣味性、辨识性的展现。将下穿车道融入枢纽空间,并践行“引光入城、引绿入城、引风入城”的新理念,天窗、中庭、V柱和树池,创造了黄木岗枢纽独一无二的创新空间。
枢纽下沉广场树池实景
团队创造出多个业内领先:国内最大规模的“隧—站—桥”合一建筑、国内最大规模的悬挂式车道结构、国内第一座地下“V柱”结构模式以及国内最大规模地下结构中庭体系。专业总工程师高兴、张晨明深入项目指导,项目总体姬利伟对方案精益求精,团队成员池浩、杨励、贾姝敏、费亚普、李彦巧、魏凯旗、张子豪、时旦、张西巡、张家玮、叶圣等多为90后的年轻力量,但他们配合默契,怀揣枢纽梦,实事求是、持续奋斗,完成时代使命。
黄木岗枢纽的宜人空间
黄木岗枢纽项目组自2018年11月正式成立,在集团公司、城交事业部及华南公司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历经将近四年的艰苦奋战,经历了原黄木岗立交桥拆除、新建大跨度拱桥、既有7号线改造、V柱永临体系转换、地铁14号线黄木岗站开通等等一系列重大里程碑节点,可谓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枢纽自2022年10月28日开通后,极具艺术性的枢纽空间也在社交媒体上赢得高赞不断。“鹏城之光”也作为新时代交通枢纽的代表建筑,为当下城市枢纽建造提供新思路。“我不想黄木岗枢纽成为皇冠上镶嵌的那颗宝石,他更像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器官,可以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项目总体姬利伟曾如是提到。
城交事业部设计团队在V柱空间合影庆祝14号线开通
此次在国际项目评比中成功斩获ITA年度地下空间创新贡献奖,不仅对项目成果的充分认可与肯定,也振奋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士气。下一步,城交事业部设计团队将继续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全力奋进,以“生态、健康、生命 ”作为枢纽设计的核心理念,将务实、高质作为工作的准绳,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凝心聚力、精益求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攻关繁华都市区大型枢纽重难点技术难题,塑造中国代表性的交通枢纽。
来源: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