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之合的“津”字招牌 ——中国能建天津电建的上合足迹
2025-09-01

22.jpg

长河奔涌,串起文明的脉络;电流穿梭,织就合作的纽带。海河之畔初心萌发,上合疆域星火燎原,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下简称天津电建)以“津”为印,以“合”为魂,能源建设的足迹顺河而下,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种下“天作之合”的种子。

23.jpg


海河:津门火种的初心印记

“绕不开‘河’,离不开‘和’,撇不开‘合’。”

24.jpg

天津海河边夜景

当海河晨雾漫过军粮城电厂的烟囱,这座“九河下梢”的城市正将“津”字招牌的火种播向远方。

海河水滋养着津门大地,也滋养着每一个远行的脚步。

25.jpg

援蒙苏赫巴托热电厂

1958年,天津电建初出“远门”,赴蒙古援建苏赫巴托热电厂,如今已在33个国家升起万家灯火——累计承建国内外3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装机总量突破1000亿瓦,6项鲁班奖、20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荣耀映照着海河潮汐,脉搏同频共振。

26.jpg
天津北疆百万机组

清河街14号的坚守、亚洲首台H级燃气轮机的轰鸣、北疆电厂海水循环经济的咸鲜、天津75%的电力建设和ENR全球承包商250强的步步跨越,海河不仅孕育了天津电建“奋起、争先、严谨、实干”的基因,更见证了她以电为笔、以河为墨的初心。

正如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栋所言:“文明起源绕不开‘河’,交流互鉴离不开‘和’,合作发展撇不开‘合’”,这“河”“和”“合”的密码,正是“津”字招牌的初心底色。


 

印度河:绿色丝路的速度传奇

“这是巴基斯坦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

27.jpg

印度河

印度河冲积的沃野上,“中国速度”正书写能源传奇。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能源项目萨希瓦尔电站创造了“22个月零8天投产”的传奇,时任中国驻巴大使孙卫东赞其“为走廊争光添彩”;巴基斯坦电力部长在投产仪式上感慨它是“建设奇迹”,更让项目摘得巴国“年度卓越环境奖”与国优金奖。

28.jpg

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电厂

沃野田畴,绘就精益画卷。从图纸到电站,从承诺到奇迹,时光在齿轮转动中写下答案。

塔尔沙漠边缘的胡布电站,42216道承压焊口无一泄漏,三维建模让汽轮发电机基座精度控制在0.5毫米级,相控阵检测技术填补巴国行业空白。每年90亿度电点亮400万家庭,占巴国用电增量18%的硬核实力,让“津”字招牌不仅是速度象征,更成为绿色转型的推手。

29.jpg

巴基斯坦必凯项目

亚洲首台9H级燃机必凯项目17个月并网发电,百路凯项目31天完成性能试验,中国精度正让这条文明长河奔涌向可持续的未来。

 

多瑙河:蓝丝带间的和合共生

“我做梦都没想到它长这样!”

30.jpg

多瑙河航拍

 

多瑙河的蓝色丝带间,巴洛克建筑与清洁能源相映成趣。

这里,有合作的突破。

塞尔维亚潘切沃市160兆瓦联合循环电站的汽轮机发出平稳的运转声。作为塞尔维亚重点能源建设项目,潘切沃项目集欧标、塞标于一体,可为当地工厂提供高、中、低三种压力等级的蒸汽和工业用电,多余电能送入塞尔维亚电网,成为引领时代的多瑙河畔“新地标”。


31.png

潘切沃项目远景

时任项目经理温顺利与属地员工尼古拉组成的“寻才小队”,三个月内走访53名塞尔维亚工程师,最终创造中国企业在塞资质审批最快纪录。

这里,有最美矿山。

2021年10月,天津电建参建的丘卡卢·佩吉铜金矿项目举行投产仪式,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出席仪式,并称赞“这座矿山看起来真壮观,我做梦都没想到它长这样!”

这个世界级超大型铜矿项目采用中国技术建成绿色矿山塞尔维亚“首座现代化绿色矿山”成为现实,也成为世界级超大型高品位铜矿。

32.jpg

丘卡卢·佩吉铜金矿项目全貌

这里,有欢声笑语。

属地员工尼古拉在家表演“宋代点茶”“绘鼻烟壶”“编中国结”的技术,回忆着作为优秀员工到中国的所见所闻。

天津电建援建的社区足球场,如今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的乐园。属地员工米兰的手机里存着他的儿子在社区足球场踢进制胜一球的瞬间。米兰说,“中国朋友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带来了对生活的热爱。”

河流会记住船帆的方向,就像人们会记住点滴光亮,这正是“津”字招牌最有力的注脚。

 

锡尔河:中亚绿洲的合作密码

“‘绿色丝绸之路’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

33.png

锡尔河航拍

锡尔河平原上,两座能源工程正重塑中亚能源格局。

34.jpg

乌兹锡尔河二期项目航拍

锡尔河二期电站作为中亚最大在建联合循环电站,搭载世界先进J级燃机“心脏”,联合循环效率突破63%,年发电量达120亿千瓦时,年省天然气11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相当于植树1.2亿棵。

面对乌兹别克斯坦、美、中、德等8类标准的融合挑战,技术团队开发“标准转换矩阵”,将1200余份图纸属地化转换,通过“三审三查”机制使图纸通过率从65%跃升至92%。“AI+人工”双巡检模式更实现连续500天零安全事故,打造国际化“绿能枢纽”。

35.png

乌兹1吉瓦光伏项目

天津电建承建其中尼松500兆瓦光伏

沙漠之上,1吉瓦光伏项目的蓝色板阵如纽带铺展。

作为中国-中亚峰会后首个大型新能源项目,575瓦单晶组件与平单轴跟踪支架精准捕光,创新“板上发电、板下牧草”模式让植被覆盖率从5%升至35%,濒危物种重现沙丘。

“这些蓝色板板能种出草来!”牧民萨迪克的赞叹道出生态奇迹。

当地居民古尔诺拉感慨:“中国企业在荒漠建起绿色基地,这是伟大奇迹。”项目彻底解决偏远地区断电难题,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沙漠里长出的不只是牧草,还有跨越山海的信任与期盼。

36.jpg

焊接培训后的中乌员工合影

“焊接星火计划”让属地焊工持证率达85%,乌籍协调官马克赛特推动中外管理配比2:1,8000名师生因光伏校园系统告别断电困扰。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深化绿色丝路合作”的期许,正是“津”字招牌在中亚的生动诠释。

 

尼罗河:千年灌区的转型使者

“民众生活品质焕然一新。”

37.jpg

尼罗河航拍

尼罗河三角洲的绿洲上,1210公里的500千伏输电线路正输送着电流。

这个天津电建承建的埃及EETC工程,122.8米高的跨河铁塔、223吨重的塔基创下非洲同类工程纪录,为3座新建电站搭建起电力动脉,也让当地“没有冰箱空调”的日子成为过去。

38.jpg

跨越尼罗河的铁塔

夏季铁塔温度高达60℃,沙暴与酷暑轮番侵袭,中埃建设者便凌晨三四点奔赴工地。埃及青年瓦力德从工地翻译成长为技术主管,编写的《中埃工程术语手册》架起沟通桥梁;征地遇阻时,修复当地学校的举动打动农场主萨拉赫,促成工程推进。

为守护生态,项目还创新“空中架线”技术减少80%河道开挖,候鸟迁徙期设立的生态观测点,用红外相机记录着鸟类与铁塔的和谐共处。

39.jpg

尼罗河边的输电线路

正如埃及电力部长所言“民众生活品质焕然一新”,铁塔架起的不只是电线,更是连接昨天与明天的桥梁。中国建设者用技术与担当,让尼罗河灌区的转型故事里,既有“中国精度”的工程品质,更有“民心相通”的温暖注脚,在新时代丝绸之路上续写着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迪拜河:沙漠奇迹的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了不起!”

40.png

迪拜河航拍

迪拜河两岸,传统市集的香料气息与哈利法塔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

41.jpg

哈斯彦清洁燃煤电站

中国技术正为这座石油之城注入转型动能——河畔的双燃料电站昼夜稳定运行,数千块定日镜将阳光转化为永不间断的电力。中国能建天津电建在这里铺就的“去石油化”之路,让沙漠明珠在清洁能源中焕发新彩。

波斯湾畔——

迪拜哈斯彦双燃料电站这口“鸳鸯锅”正在汩汩运行。面对燃煤与天然气双燃料特性差异的世界级难题,天津电建团队创新通过全三维建模,精准匹配两种燃料的炉膛尺寸与受热面布置,集成低氮燃烧、SCR脱硝等高效减排技术,副总工程师程昆带领团队研发的“液压提升技术”与“多段提升”工法,大幅降低高空作业风险,让锅炉安装精度达到同类机组最高水平。

这座电站处处彰显“中国元素”。10座灰库同轴对称寓意如意吉祥,世界最大封闭煤厂形似京派“条形胡同”,延续四合院文化基因,集成水岛将各类水处理系统精巧布局,既独立成区又内外相通。从投资、融资到设计、建造,全链条中国力量的注入,让项目成为中阿合作的典范。

42.png

世界最大光热项目

俯瞰沙漠——

占地相当于6000个足球场的世界最大迪拜光伏光热项目更显壮观。

21200组集热器单元鳞次栉比,通过储热技术实现24小时稳定发电,为全球“碳中和”提供示范样本。

但是,天津电建要完成254400支集热管的焊接任务,堪称“针尖上跳舞”。

这些厚度仅2.3毫米的薄壁钢管,传统人工焊接合格率低、效率差。焊接班负责人王海柱带领团队将自动焊机装车提升机动性,采用自熔技术省去焊材,独创“集中充氩法”实现整体密封充氩。氩弧自动焊工艺的全面应用,使焊口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高达99%,远超行业标准,赢得业主“中国功夫了不起”的赞叹。

当阳光遇见镜子,当匠心遇见坚守,这片沙漠正焕发新生——

43.jpg

天津海河

海河潮涌,六河奔腾。两岸流淌的电流是“天作之合”的脉动,跃动的光影是文明对话的密码。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津”字招牌为匙,在上合疆域解锁合作密码,让和而不同的文明之光,照亮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路。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资讯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MxrONvm-JQ3qZF-rXZ87Q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