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中国师傅带来“基建薪火”
2025-09-28

赤道季风卷着大西洋的咸腥,掠过主体完工不久的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配套码头上。属地员工阿盖普伫立在平整的码头面层,摩挲着安全帽上的“CCCC”十分自豪:“中国师傅教会了我‘立’起来的本事,我们更有信心‘立’在我们国家更多的地方。”

3.jpg

阿盖普的信心源自于五公司项目团队的传帮带计划。2023年9月,码头工程启动在即,项目经理宋晓龙望着空旷的河口犯了难。项目施工高峰期需要近千名技术工人,当地基建工人本就稀缺,再叠加西芒杜铁矿开发热潮,熟练工早已被其他项目“抢购一空”,人员缺口如深堑般横亘在项目面前。

有人提议从尼日利亚等周边国家引进技术工人应急,而经过深思熟虑的宋晓龙有了更长远的考量:“不只是建设工程,也得把技术留下来,为西芒杜这个未来世界级矿贸枢纽培养本地人才。”于是,一个系统性的“以中带几、以先带后”的传帮带计划应运而生。

4.jpg

项目部陆续从五公司孟加拉、科特迪瓦等国别引进了100余名技艺精湛的中国师傅,并以他们为班组核心,拆解施工工序,根据几方工人技能水平,分配“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包括钢筋绑扎、振捣作业、模板安装等工序。看似简单的施工作业,师傅们却很耐心,手把手示范纠偏,滩涂上的教学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几内亚小伙阿拉桑学得快,每次都被钢筋带班赵龙春叫来做示范。一次,赵龙春不经意间发现阿拉桑的手套磨损严重,暗中观察后才知他收工后总独自加练绑扎技巧。“好样的!”一句话让阿拉桑腼腆一笑:“比起挨饿,流点汗算什么?”此后每晚,赵龙春都为这些勤奋的徒弟“开小灶”,从钢筋绑扎到模板拆除,不仅复盘标准工序,更倾囊相授多年经验。

5.jpg

另一边,焊工带班孙周在考核徒弟时,见力工希拉紧张到双手发抖,便摘下自己的护目镜递去。看到第一道标准焊缝完成,希拉满眼惊喜。孙周鼓励道:“你过关了,其他人继续练,认真点都能出师!”在中国师傅们的精心调教下,许多力工有了技术,“升级”成辅助工,参与到更复杂的施工任务中。

项目部还开展焊接比武、安全教育等10多次培训。几内亚工人阿盖普等10余人脱颖而出,即便中国师傅临时有事,他们也能带着工友们处理好班组内的大部分施工任务。陆陆续续地,他们被项目部任命为调度、翻译、带班。“力工—辅助工—技工—现场管理员”的成长路径就此打通。经过数月磨合,一支超800人的属地化工人队伍逐渐成形,项目营地及辅助设施陆续落成。

6.jpg

码头主体工程启动后,以前分散的班组集中到一个区域作业,跨班组协作出现问题。因中国带班手势不统一,不同班组的几内亚工人常常手足无措,效率骤降。“是时候推广‘项目普通话’了!”生产经理叔涛和现场团队对此早有准备,立即组织1名中国翻译和5名几内亚翻译组成外协部,推出“手势标准化课堂”,将吊装、就位、停钩等指令固化为同一手势系统。“过去一个‘完成’信号有3到4种比法,现在一举右手,全场都明白。”外协部部长郭誉说。

语言通了,手势齐了,现场协作如齿轮般顺畅运转。今年7月,码头主体迎来完工时刻,项目的熟练工开始分流至新的项目。“机械会撤场,图纸将入库,但这批真正掌握技能的人,才是我们留下的‘永久基建’。”望着眼前这支眼神明亮的属地团队,宋晓龙语气笃定。


来源: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资讯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K7MGmMCrjvuijXZVeYWYg

Copyright © 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5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