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大地,绵延2.4万亩的荒坡上,118万块光伏板铺展出壮阔的“蓝色海洋”,逆变器低鸣间,一张超级绿色电网正铺展开来......11月6日,随着中铁十八局参建的宁国运中宁徐套100万千瓦风光同场复合项目光伏区开始并网,标志着全国首个省域绿电园区第一批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项目开始并网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新能源规划重点工程,该项目规划建设85万千瓦光伏和15万千瓦风电,配套新建一座330千伏升压站,并同步建设“光伏+草场”示范区,以“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模式,让戈壁滩“长出”绿色经济。
攻坚:用科技创新篆刻“西北标杆”
2025年6月,中铁十八局的旗帜插上宁夏中部黄土梁峁区苍茫的山脊线,中宁徐套100万千瓦风光同场复合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项目光伏区地处乌鞘岭-六盘山山脉间,平均海拔1750米,地形最大坡度可达45度,湿陷性黄土、角砾、基岩等不良地质广布。
“在这里安装光伏板,靠的是技术活!”二公司光伏区技术攻关小组针对区域地势起伏大、地质多样化等特点,确立了“大面积分散式光伏桩基精准定位”“陡峭山地光伏支架稳定安装”“山地分散光伏集电与架空线路施工”三大攻关方向。


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绘技术进行光伏组件定位
漫卷沙尘里,项目团队为分布式光伏量身定制发电方案——521个地块按照地缘关系划分为322个子阵,以“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模式实现送电。同时,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生成1:500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实现每个组件的精准定位。

山地光伏组件
为了让光伏板在山地“站稳脚跟”,项目团队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地形坡度,选用“螺旋钢桩+微孔灌注桩”工艺,配备履带式钻孔机、空压机,应用“钢索地锚”技术,解决了大坡度造孔安装难题。
奋进:千人会战书写“十八局速度”
作为全国首个省域绿电园区第一批项目,中宁徐套项目自开工就按下了“快进键”。6月4日首桩施工,11月6日开始并网,建设者用150天跑出了宁夏同类型项目建设的全新速度。
“用足时间,占满空间,全员进班组,确保完成并网目标。”开工动员会上,项目负责人签下责任书。2.4万亩施工战场被划分为8个区块,20多名党员、干部分区域网格化进驻班组,实行全周期值守管控。

扎实开展“共产党员 守护安全”专项活动
荒坡之上,3000名建设者与时间赛跑:10天完成建家建线;28天完成100多公里施工便道连接;39天打下近43万根管桩;74天安装4.3万组支架、118万块光伏板;56天完成35.4公里架空线和145座铁塔安装......
330千伏升压站建设更显“铁军速度”,8月5日开工,9月底即完成安装调试。项目团队按工序分解土建主体、变电站安装、送出线路施工等14个作业面,管理人员带领作业班组三班轮转,将建设周期缩短50%。



项目建设现场
速度的背后是项目精细化管理效能的有力体现:高效统筹各项施工任务,科学倒排工期,扎实推进“两进”班组建设;采用“厂家协同仓储管理”模式,实现设备物资“计划-储备-发放-验收”全过程“零等待”;通过“网格安全员+24小时监控+无人机不定时巡飞”等举措,确保实现“双零”目标。

项目升压站倒送电一次成功
这条追光之路,每一步都饱含建设者的汗水,每一步都镌刻着坚持与智慧。
协同:万亩荒坡种出“绿色能源”
开工以来,项目团队始终秉承“生态协同”理念,更把“企地同心”刻在心里,在黄土梁峁间绘就“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与民生同行”的绿色答卷。
光伏场区周边散布着万亩硒砂瓜地,5月施工正值西瓜坐果期,为防止扬尘影响作物授粉,建设者在施工便道架设防护网,每天早晚出动30台喷淋水车对作业区及周边农田洒水降尘,整个施工期周边瓜田亩产反而比往年大幅提高。

项目部收到村民送来的锦旗
更长远的“绿色承诺”藏在光伏板下的土地里。项目团队筛选出冷蒿、红砂、针茅、柠条等耐旱固沙草科品种,在光伏区撒下草籽,实施“草光互补”,通过根系固沙保水,让荒坡变成“蓝色光伏海+绿色草甸”的复合生态系统。

项目光伏板安装现场
如今,行走在项目光伏阵列之间,脚下的景象令人欣喜:光伏板下的沙土地里沙生植物已长出嫩芽,“黄沙地”正一步步向“绿洲”转变,也让新能源发展与生态修复在荒漠上实现了共生共融。

《宁夏日报》报道
据悉,宁国运中宁徐套100万千瓦风光同场复合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达18亿千瓦时,将大幅降低区域用电成本,带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生态环境治理,为宁夏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动能”。
来源: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